从“中心”到“心中”,有温度的党群服务是基层工作的初心底色。群众的急难愁盼,是基层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草原的和谐温暖,是党群同心的生动注脚。为精准破解民生痛点、成长难点、诉求堵点与沟通断点,上贡麻乡以“135”工作法为引领,推动乡党群服务中心立足牧区实际、聚焦群众需求,创新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从烟火暖食到书香护苗,从诉求回应到语言相融,党群服务综合体正被打造成浸润温度、彰显力度、沉淀深度的“草原幸福驿站”,上贡麻乡以有温度、有力度、有精度的服务架起党群“连心桥”,让牧区群众的获得感在贴心服务中落地生根,让党的温暖从服务中心真正抵达群众心中,为草原发展注入满满温情与活力。
爱心食堂——烟火暖食抚民心,民生小事见真情。牧民办事常需往返数十里,遇上恶劣天气更是频频耽误饭点,这一民生痛点始终牵动着乡党委政府的心。为此,乡党群服务中心精心设计制作专属“爱心就餐券”,精准推出就餐帮扶服务,自推出以来已累计发放70余人次,覆盖脱贫户、监测户及前来中心办事的牧民等群体。一碗地道的酥油糌粑,一碟热气腾腾的荤素菜肴,这份充满烟火气的关怀,不仅打通了助民惠民的“最后一米”,更将“柴米油盐”的民生小事,实实在在做成了暖透牧区群众心田的“幸福实事”。
周五5:30课堂——课后守护解民忧,书香伴成长暖心田。针对牧区放牧家庭周五下午需到乡寄宿学校接孩子,却常因放牧劳作无法按时接送的实际难题,乡党群服务中心精准对接需求,创新开设“周五5:30课堂”。中心组织党员志愿者组建专属服务队伍,每到周五下午放学后,主动将未能及时被接走的孩子接到党群服务中心,依托整合的少儿绘本、科普读物、红色经典、双语书籍等千余册优质读物,开展课业辅导、阅读分享、手工创作等特色活动。目前已有10余名儿童常态化参与,这一举措既彻底缓解了牧民家长的“接送之忧”,更以红色文化滋养初心、用乡土情怀浸润童心,让草原孩童的课后时光始终溢满书香与暖意。
回音壁——闭环解纷筑和谐,诉求畅通民心安。为破解牧区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不畅的问题,乡党群服务中心专门设立“回音壁”专栏,结合甘德县“凝聚力工程”、党建品牌工作,通过“四百”大走访、“敲门行动”等主动下沉收集诉求,彻底变“群众找上门”为“干部沉下去”。在此基础上,中心建立高效办理机制,简单诉求“即时办”,复杂问题“分类办”,截至目前已成功解决群众难题40余件。同时,组建“村干部+网格员+老党员+法律顾问”多元调解队伍,通过“背对背”疏导、“面对面”协商的方式化解各类纠纷,宣传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逐步育成“有事找回音壁、遇事依法办”的草原新风尚。
语言普及课堂——双语共融促同心,架起党群连心桥。聚焦藏汉双语沟通壁垒,乡党群服务中心以“双向赋能”为核心,创新多元帮扶模式。针对村两委双语能力差异分类施策,建立乡党政班子成员包联机制,推动后备干部与村两委结对实现“普通话互教、工作经验互传”,推行“党员干部+牧民党员”结对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覆盖日常交流、政策理解等高频场景。同时积极推动双向学习,鼓励汉族干部学藏语、牧民党员提能力,以语言水平双向提升让党的政策传达更精准、党群互动更顺畅,筑牢草原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上贡麻乡以“135”工作法为纲,把党群服务嵌进牧区生活的肌理,以“有温度的服务、有力度的举措、有深度的联结”,让草原深处的党群关系愈发紧密,绘就出牧区幸福生活的鲜活图景。下一步,将持续倾听群众心声,优化现有服务,拓展助老、技能培训等新服务场景,让“草原幸福驿站”的温暖从“中心”延伸至每个群众“心中”,覆盖草原的每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