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2 09:57:53 来源: 海西发布

青海
举报
从会稽山下的镜湖之畔到柴达木盆地的瀚海戈壁,2500多公里的距离,3000米的海拔高差,挡不住绍兴与大柴旦跨越山海的深情联结。第五批、第六批绍兴援青干部人才接续西行,带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信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教育医疗、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文化交融等领域深耕细作,让援青成果如星辰般闪耀在高原大地,书写了两地同心共筑的时代答卷。
“民生项目是最迫切、最实在的援助,必须办在群众的'刀刃上'。”这是第五批绍兴援青工作组抵达大柴旦后达成的共识。延续浙江援青“80%援建资金用于民生、80%用于基层”的铁律,两批工作组始终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首要任务,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用一件件实事筑牢幸福根基。在大柴旦行委中心学校,来自绍兴的支教教师李海臣正带着学生开展英语电影配音活动。针对高原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哑巴英语”等问题,他创新推出“听说领先、读写跟进”阶梯教学法,通过“每日5分钟Free Talk”、食堂菜单英语翻译等趣味活动,让英语学习融入生活。第五批援青期间,2名绍兴教师开展半年“小组团”支援,第六批工作组持续深化教育帮扶,推动两地校际交流常态化,累计开展教学研讨20余场,培养骨干教师15名,让浙江教育理念在高原校园落地生根。医疗帮扶更显“绍兴温度”。第五批绍兴援青医疗队7名专家抵达当天便投入抢救,儿科主治医师胡林海成功救治突发胸闷抽搐的12岁儿童,心内科专家潘林烽日均接诊数十位心脑血管患者,骨科医生邹磊主刀完成当地首例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024年,第六批8人医疗团队接续而至,涵盖儿科、妇产科、中医理疗等8个专业,其中中医理疗专家为首次选派,填补了当地特色诊疗空白。两批医疗专家累计开展手术50余台,举办讲座30场次,送医下乡覆盖3个乡镇,通过“师徒结对”培养出22名“带不走的医疗骨干”。戈壁深处的文化之光同样温暖人心。由第五批援青干部孙嘉江、金峻富牵头建设的“三味书坞”城市书屋,以255万元援青资金打造680平方米场馆,参照绍兴“城市书房”标准配备智能借阅系统,让周边群众在家门口享受“15分钟文化圈”。每到傍晚,赭红色外墙的书屋内灯火通明,学生自习、老人阅读的场景成为高原最动人的风景。此外,2024年投入的1030万元援青资金中,部分用于绿化防风林建设,累计种植耐旱苗木3000余株,为戈壁小城增添了一抹生机。大柴旦虽坐拥丰富的农牧、矿产资源,却长期受困于产业基础薄弱、销售渠道狭窄等难题。第五批、第六批绍兴援青工作组立足“青海所需、绍兴所能”,以产业协作为抓手,推动帮扶从“项目输血”向“平台造血”转变,为当地经济注入持久动能。
消费帮扶架起“产销桥梁”。2025年6月,绍兴市与大柴旦工会联合召开帮扶协作座谈会,促成《消费帮扶农副产品采购意向》签约,为高原特产打通南下通道。此前,第五批工作组已搭建“云舟帮扶”展销平台,组织青海绍兴商会与当地农牧企业结对,将牛羊肉、枸杞、蕨麻等特产推向绍兴市场,2024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第六批工作组在此基础上拓展“直播带货”模式,邀请绍兴新媒体团队赴大柴旦采风,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提升特产知名度,单场直播最高销售额达15万元。乡村振兴激活基层潜力。参照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两批工作组推进“乡村振兴1+1”结对试点,推动柴旦村乡村振兴产业园、马海村数字化建设平台建成投用。产业园引入绍兴农产品加工技术,对当地枸杞进行深加工,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数字化平台实现农牧产品溯源、市场行情查询等功能,帮助牧民精准对接市场。为培育本土人才,工作组组织10名乡村振兴骨干赴绍兴学习,并回引7名本乡本土大学生到村任职,打造“永久牌”振兴队伍。产业合作迈向更高层次。第六批浙江援青团队提出“打造对口援青升级版”思路后,绍兴工作组迅速行动,围绕海西州产业“四地”建设部署,推动浙企与大柴旦开展清洁能源、绿色算力等领域合作。在绍兴援青干部的牵线搭桥下,多家浙商企业赴大柴旦考察,探讨利用当地光热资源发展新能源项目,目前已有2个储能项目进入前期对接阶段。这种“资源+技术”的合作模式,正让大柴旦的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第五批、第六批绍兴援青工作组以文化交流为纽带,通过“文化走亲”“民族三交”等活动,促进两地群众情感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交流实现双向奔赴。第五批工作组组织绍兴非遗传承人赴大柴旦开展剪纸、书法教学,让高原群众感受江南文化魅力;第六批工作组则推动“文化反向走亲”,邀请大柴旦民族歌舞团赴绍兴演出,马头琴演奏、民族舞蹈等节目引发热烈反响。2024年,工作组还对接拍摄大柴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专题片,通过真实故事展现两地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生动场景。
文旅融合打开发展新局。在广州举办的“山水原生态·魅力大柴旦”文旅推介会上,绍兴工作组精心策划的线路展示、特产展销吸引众多游客关注。借助绍兴旅游营销渠道,两地联合推出“江南水乡+高原戈壁”特色旅游线路,2024年吸引绍兴及周边游客赴大柴旦旅游超3000人次,带动当地民宿、餐饮等产业发展。“三味书坞”也成为新晋文旅打卡地,年均接待访客超1.2万人次,成为传播文化、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人才交流深化智力支撑。两批工作组累计组织30余批260名绍兴干部人才赴大柴旦调研指导,涵盖教育、医疗、乡村治理等领域。同时,选派大柴旦120余名干部赴绍兴挂职学习,让他们带回先进理念和工作方法。在大柴旦行委人民医院,绍兴专家留下的诊疗方案和操作规范仍在发挥作用;在乡村振兴一线,从绍兴学到的“积分制管理”模式让基层治理更高效。2025年7月,西宁召开的第五批、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迎送大会上,接力棒完成交接。从第五批工作组克服高原反应迅速开展工作,到第六批团队接过使命精准发力,不变的是对援青事业的忠诚与坚守。第五批援青干部金峻富在大柴旦工作期间,走遍3个乡镇10余个村社,笔记本上记满群众诉求,从书屋建设到医疗帮扶,每一个项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第六批医疗团队队长抵达后,带领队员迅速熟悉高原环境,仅用3天就全面接管相关科室诊疗工作。援青干部们用“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诠释了“缺氧不缺精神”的内涵。如今的大柴旦,医院里有了更先进的诊疗技术,校园里传来更响亮的读书声,戈壁上长出更茁壮的庄稼,市场上卖出更优质的特产。这些变化的背后,是绍兴与大柴旦跨越山海的深情厚谊,是两批援青干部人才接续奋斗的丰硕成果。山海万里,初心如磐。第五批、第六批绍兴援青工作组用实干与担当,在柴达木盆地写下了对口支援的精彩篇章。随着新一轮援青工作的推进,绍兴与大柴旦将继续携手前行,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共谱更动人的同心曲。

本文来源:海西发布
责任编辑:
侯春兰_QH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