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富链”如何串起“同心圆”?海西的秘诀在这里)
团结与发展,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雄浑腹地,从昔日“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苍茫戈壁,到如今产业兴旺、生态秀美、民生殷实的现代化家园,曾经单一资源开发的独奏曲,已然奏响多元产业协同的交响乐,32万平方公里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正以“四地”建设为筋骨,以“三个赋予”为灵魂,以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共富链”,稳稳串起民族团结进步的“同心圆”,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强音久久回荡。
“四地”搭台:“聚宝盆”里结出“共富果”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把脉青海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区域特征,亲自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擘画了产业“四地”建设重大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四地”建设在从起势迈向成势,一路灿若繁花之时,也成为联结各族群众的“经济纽带”。手握“祖国聚宝盆”资源禀赋,海西州将战略蓝图转化为各族群众的创业赛道,让不同民族在产业链上并肩耕耘、在发展赛道上携手奔跑,让民族团结在产业兴旺的沃土中愈发坚不可摧。
每到采摘季,都兰县巴隆乡枸杞园便热闹得像“民族团结大舞台”,周边村庄的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等各族采摘工,与来自甘肃、四川的外地务工人员并肩劳作,指尖翻飞间,鲜红枸杞装满篮筐。
“尝尝我老家的苹果,又甜又脆!”“这是我阿妈刚熬好的酥油茶,大家快来喝!”“草原纯酸奶,味道真不错!”……枸杞园的临时休息点里,俨然在召开“民族美食分享会”,各族同胞分享美食、畅谈生活,情谊在欢声笑语中持续升温。蒙古族小伙儿才仁从放牧能手变身采摘达人,不仅增收渠道更广,还结识了各族好友:“现在我们就像一家人,干活有劲头,日子有奔头!”
作为全球生态有机农牧业黄金产区,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使得柴达木枸杞颗粒饱满、糖分充足、营养富集,每一颗都饱含“高原阳光的鲜甜”,产业赛道“顶流IP”持续领跑。
为让这一特色产业长“红”不衰,海西州率先实现有机畜牧业认证全域覆盖,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真金白银投入品种改良、技术研发与品牌推广,构建起“5+5+N”特色产业体系。从枸杞种植、采摘到精深加工,再到电商销售、文旅融合,一条“全链条增值、多环节受益”的产业生态链已然成型,“神奇柴达木”公用品牌火遍大江南北。去年海西州枸杞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0亿元,1.3万农牧民人均年增收超1.25万元。
都兰县巴隆乡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各族群众就业,更多牧民实现“从牧场到车间”的华丽转型——乌兰图雅曾是牧羊女,如今在枸杞企业上班,“以前风吹日晒,现在学会了枸杞分拣、包装技术,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家人,日子越过越红火!”
“家人们,冲啊!”电商直播更为柴达木枸杞插上腾飞的翅膀,各族青年组成“多语言带货天团”,在蒙古、藏、汉三语间灵活切换带货,高原珍品变身“网红爆款”。
产业兴旺之余,文旅融合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
柴达木的美,既有昆仑雪山的雄奇、盐湖星空的梦幻,也有草原牧歌的悠扬、民族文化的厚重。海西州以文旅融合揽胜聚客,深挖昆仑文化、红色文化、盐湖星空等独特资源,打造“天文科研+生态旅游”“红色教育+民俗体验”等特色路线。
“大家看,那片最亮的星群就是猎户座……”冷湖天文观测基地是“追星人”的天堂,23岁的藏族女青年旦正吉用流利的汉藏双语为游客讲解星空奥秘,“能把家乡的星空故事讲给全国各地的人听,特别自豪。”在她身边,汉族天文工程师指导她观测技术,蒙古族同事分享有关民俗传说,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星空下交融碰撞。
烤包子香气弥漫,手抓肉令人垂涎,哈萨克族牧民弹起冬不拉、唱起牧歌,热情招待八方来客。大柴旦马海村的哈萨克族民宿集群,是体验民俗风情的好去处。如今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获评省级乡村旅游接待点。
乌兰县“大茶卡”品牌更是生态旅游赋能民族团结的典范。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乌兰县制定“三规划一方案”,将中华文化元素和民族团结理念深度融入景区发展,茶卡盐湖“天空之镜”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茶卡镇、莫河驼场等成为乡村旅游标杆,旅游收入占当地群众年收入的40%以上。
民生加码:幸福账单绘就“暖心色”
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让各族群众共享成果。海西州始终将民生投入列为重中之重,用真金白银筑牢幸福根基,让民族团结有了最坚实的民生支撑。
亮眼的幸福账单,见证着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浓、安全感更实: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828.19亿元,2024年增至847.88亿元,人均GDP跃升至18万元,排名西北五省区51个地州第3位、全国城市第14位;2022至2024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均保持在81%以上,每年十大类民生实事全部高标准兑现。
教育是“拔穷根”的关键,更是民族团结的“育苗工程”。海西州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推进学前教育提升工程、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普通高中攻坚工程等504个教育建设项目。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108.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8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63%,均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知识的种子在各族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左脚迈出去,右脚跟上来,手要举高!”德令哈市长江路小学每天下午的大课间,师生们都会跳起融合蒙古族安代舞、藏族锅庄舞等元素的民族团结操。四年级学生李林芝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学校的课间活动可有意思了!我还学会了蒙古语、藏语的‘你好’‘谢谢’,能和小伙伴用多种语言打招呼呢。”
一批批浙江援青专家带着先进技术、前沿理念与满腔热忱奔赴海西,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把精湛医术手把手传授给本地医护人员,培育起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让先进诊疗能力在高原落地生根、持续发力。
海西州四级医疗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从慢性病管理到健康体检,从门诊诊疗到手术救治全链条保障,曾经“千里求医路”的奔波之苦,被“家门口看专家”的便捷与安心取代。医疗保障的阳光透过一张张康复的笑脸、一声声真诚的致谢,照亮柴达木盆地的每一个角落。
就业和收入是民生的“晴雨表”。海西州将矿产资源开发、清洁能源项目收益向民生领域倾斜,持续加大对农村牧区、偏远地区的投入力度。通过“技能培训+就业推荐”模式,开展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组织专项招聘活动202次,提供岗位5.34万多个,帮助数千名农牧民群众变身产业工人。
2024年,海西州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9%,各族群众腰包越来越鼓,家家户户盖起新房、买了汽车,纷纷感叹“日子过得比酥油茶还香!”
文化交融:同心之花绽放“多元美”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海西州以中华文化为引领,让多元文化在交流互鉴中碰撞火花,用“文化搭台、情感唱戏”系紧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蒙藏刺绣、毡房制作等非遗传习所通过“老带新”“传帮带”推动非遗技艺跨民族“活起来”“火起来”,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黏合剂”。
“这些是我们一针一线绣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山花和飞鸟。”在海西州非遗传承基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西蒙古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柴生莲带领各族妇女交流技艺、共创作品。
柴生莲是汉族,但从小就对民族特色手工艺品满怀兴趣。2016年,她成立德令哈金雪莲文化工艺品有限公司,如今已开设两家线下门店,并开通抖音、快手等电商渠道。从最初的尝试性创作到如今的定制文创艺术品,她创新刺绣针法、改良颜料染技,制作出不少饱含民族特色的非遗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我们一起挣钱、一起传承文化,就像亲姐妹一样。一针一线绣的不仅是精美图案,更是浓浓的民族情谊。”一番话语发自肺腑。
歌舞剧《折箭凝心》、音乐剧《鹰·觉》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取材民族故事、融入多元元素,巡演时让台下观众热泪盈眶,“看完演出特别感动。不管哪个民族,团结起来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昆仑文化深度融合,凝聚起奋进力量。红色教育基地让柴达木精神代代相传,“重走柴达木开发路”等活动在回望奋斗史中凝聚共识。德令哈市“巴音河畔石榴红”主题活动上,各族群众身着传统服饰徒步巴音河,一路唱红歌、分享民族团结故事,“我们要传承老一辈团结奋斗精神,把柴达木建设得更美好!”
此外,浙江与海西的对口支援也为民族团结注入新活力。十五年来,浙江以“组团式”支援、“造血式”提升、“互嵌式”发展为路径,通过“浙江——海西亚运交流年”“浙江——海西文体旅游互动年”等活动,推动两地文化互鉴、经济互助、情感互通。2025年德令哈市第七届海子诗歌季在杭州启幕,完成横跨2500公里的诗意对话,进一步深化了两地情感共鸣。
如今的海西州,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城镇化率三项核心指标均居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首位,两次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各民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以更紧密的团结、更昂扬的斗志,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海西的秘诀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