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队伍思想建设,筑牢高原健康防线,11月3日,甘德县卫生健康局局长张俊福面向全县大学生村医开展专题思政课。课程紧扣甘德牧区实际,以“信仰”“担当”“奉献”为核心主线,结合鲜活工作案例与民生痛点,为基层医者明晰服务方向、凝聚奋进力量,为“健康甘德”建设注入精神动能。
![]()
锚定牧民需求,以行动践初心。思政课强调,基层医者的信仰绝非抽象口号,而是融入牧道行医每一步的具体实践。甘德牧民逐草而居的生产生活特性,衍生出独特的健康需求——转场途中的应急药品保障、老年人对体检报告的解读需求、孕产妇随牧群移动的产检服务缺口,这些“急难愁盼”正是信仰扎根的土壤。课程提出,践行信仰需做好“两步走”:第一步是“知需”,要多坐牧民毡房的板凳、多走高原崎岖的牧道,用藏汉双语拉家常、摸实情,把群众健康诉求摸清摸透;第二步是“解忧”,目前全县36名大学生村医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东吾村通过规范孕产妇健康档案杜绝漏管漏访,安木掌村依托藏医理疗服务缓解牧民关节病痛,这些实践正是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转化为“解决看病远、看病难”的生动答卷。
锤炼三项硬功,筑牢健康首道防线。甘德平均海拔4300米,高寒缺氧的环境下,基层医疗是守护牧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课程明确,医者需以“硬核本领”扛起这份担当,重点锤炼三项能力。一是“防未病”的公共卫生能力。针对高原高血压、骨关节病、慢性肺病高发的特点,要打破“重治疗、轻预防”的惯性,动态跟进牧民转场节奏更新健康档案,用“藏语顺口溜+短视频”替代单一传单开展健康宣教,对偏远牧户主动上门推进疫苗接种。目前柯曲镇卫生院已形成老年人、孕产妇中西医藏医协同管理模式,为“防未病”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二是“治小病”的专业诊疗能力。既要熟练处理高原感冒、急性肠胃炎等常见病,更要练就“识急症”的火眼金睛——精准识别高原肺水肿、急性胸痛等危险信号,及时对接县医院依托上海“组团式”帮扶建成的“五大中心”与高压氧中心,为急危重症患者打通转诊“生命通道”。同时要深耕藏医适宜技术,青珍乡卫生院曾通过中藏医结合疗法,让86岁卧床痛风老人群增重新站起,这正是“适宜技术暖高原”的最佳证明。三是“暖人心”的沟通服务能力。高原医疗中,沟通的温度有时比技术的精度更重要。要学会“翻译”专业术语,把“每日三次用药”转化为“早中晚饭吃完各一粒”,把“指标异常”解释为“少放盐、多喝酥油茶调理”,像“全国最美医生”尼玛拉毛那样,用几十年贴心服务换群众真心信赖。
坚守平凡岗位,在挑战中实现成长。“在甘德做基层医疗,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课程中,张俊福局长用这句话诠释奉献的内涵。他提到,基层工作难免面临“三重考验”:零下20度严寒中的上门随访、转场途中的风餐露宿、一天重复数十次的健康解答,但正是这些平凡点滴,汇聚成守护健康的磅礴力量——2024年柯曲镇卫生院门诊量达1.4万余人次,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便是最好的见证。针对基层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课程给出“破题思路”:设备不足就用好远程会诊系统,青珍乡卫生院才仁巴丁曾通过远程影像上报快速确诊肺炎患者;宣教难就创新形式,用藏语顺口溜让健康知识“听得懂、记得住”;人手紧张就依托“传帮带”机制,跟着老医生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同时县卫健局也将持续做好保障,通过进修培训、考核激励等政策,让基层医者“干得好、有奔头”。
课程最后,张俊福局长寄语全体大学生村医:“甘德的格桑花在寒风中绽放,你们的坚守也让白大褂在高原上闪光。希望大家以信仰为灯照亮牧道,以担当为帆撑起健康天,以奉献为笔在4300米的土地上,书写属于基层医者的青春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