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易青海海西讯(宋安)金秋十月,秋高气爽。近日由中国网、央广网、人民日报传媒、网易新闻、环球时报、青海日报、西宁融媒等数十家省内外媒体组成的“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看海西全媒体采风行团队专程走进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探寻“红色基因”在这里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的深刻内涵。
![]()
历经70年历史变迁,精神血脉赓续传承——
在乌兰县茶卡镇以西18公里的莫河驼场处,青藏驼队历史博物馆便坐落于此。莫河骆驼场的前身是中共中央西北局组建的"西藏运输总队",这个地方是为和平解放西藏运输物资而组建,也为后来青藏公路修建奠定了基础。当时参加运输的驼工和战士就有3000多名,共向西藏运输粮食数百万斤。20世纪50年代,当西藏运输总队的第一声驼铃在这茫茫戈壁高原中激荡响起,柴达木的红色精神便在这里深深的扎下了根……
![]()
为了传承保护和发扬这种高原独特的红色精神,2018年年初,乌兰县开始筹建青藏驼队历史博物馆,并于同年6月1日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博物馆是由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会议室改造而成,虽只有150平方米,却珍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与实物。青藏驼队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存虎介绍说,“目前总馆藏品达587件/套,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三级文物共计128件,尤为重要的是有三件套国家一级文物,包括两张当年绘制的进藏路线图以及一面进藏的五星红旗。这些珍贵藏品背后,蕴含着厚重的红色故事。尤其是这面进藏的五星红旗,它是1951年十八军独立支队带领驼工进藏时带回的,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它见证了驼队和驼工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新中国的和平、解放、统一,为西南边防的稳定以及民族团结进步所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截至目前,博物馆累计接待各类机关团体党建活动、主题教育、游客参观等人员逾十万余人次。为打造青藏高原上的“红色基因”作出了积极贡献。青藏驼队历史博物馆经过七年的发展,已经被录入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革命纪念馆概览》一书,2021年11月荣登央视新闻联播,先后荣获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海省中共党史学习基地、青海省委组织部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20余项称号。同时,乌兰县组建专班,跑遍甘陕青三省八地,不断征集文物及资料,复制文献,让这段历史在史料支撑下愈发清晰。现如今,新的展馆在老博物馆对面正紧张施工,已具雏形,未来将配备更专业的文物保护设备,让珍贵文物得到更好守护,让“红色基因”代代薪火相传。
![]()
三业并举三产融合,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随着时代变迁,莫河驼场不再需要承担运输重任。2019年,莫河驼场被国家七部委定为第二批国家级乡村产业示范园。国营青海省柴达木骆驼场更名为青海省柴达木农垦集团莫河骆驼场有限公司。在乌兰县驼娃子养殖专业合作社里,一头头柴达木双峰驼也正式开启了由“功勋驼”向“奶驼”的转型之路,随着驼奶产业的形成,传统优势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更为振兴农牧区、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找到了新出路。截至目前,莫河骆驼场带动场区职工110人,人均年收入4.1万元以上,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87个。同时,莫河骆驼场为二产业的农产品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为三产业的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休闲农业观光、餐饮、物流等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经过莫河三代人70年的不懈努力,占地47万亩的莫河骆驼场现已形成了以农牧业、盐业、旅游业三业并举,三产融合发展的经营格局。2018年,莫河骆驼场立足“柴达木肉牛、茶卡羊、青海柴达木双峰骆驼”特色养殖优势,结合莫河农垦文化及“两路”精神红色文化,利用距茶卡直线距离仅有10公里的区位优势,开始启动打造集特色养殖、精深加工和休闲观光旅游、红色教育为一体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延展农业产业外延,开创了莫河骆驼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同时,乌兰县严格秉持“以优配优,保优去劣”的原则,精心打造保种选育基地,构建起涵盖“育种、保种、繁育”的三大保护体系,为骆驼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了稳固根基。创新采用“企业+合作社+牧户”机制,引进龙头驼奶企业,推广散户集中圈养模式,建成全省唯一的驼乳加工生产线及智能化基地,并获得多项认证与专利,显著提升规模效益。据统计,今年全县骆驼产业销售额达2463.84万元,年增收超过1300万元。“红色基因”成为了乌兰县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