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龙腾飞
今年6月,《光明日报》首次披露青海高原始现秦代刻石的消息,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在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引发热烈讨论。笔者随即撰文《龙腾飞:青海“秦代石刻”之争背后的冷思考》,呼吁以理性科学、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这一可能改写历史的发现。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确认青海省玛多县发现的石刻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为历时三个月的争议画上了官方句号。尕日塘秦刻石被确认为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矗立河源,补史之缺,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这场持续数月的全国性关注,完成了一次对青海历史文化的“超强预热”。从专家学者在媒体上的观点交锋,到社会公众的热烈讨论,“尕日塘”这个地名已悄然走进全国视野。今天,我们站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必须思考如何将这份关注转化为青海文化建设的持久动能。
价值:刻石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坐标
尕日塘秦刻石的确认,其意义远超文物本身。经过专业考古团队的多学科研究,此刻石被确认为秦代遗存,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地理价值:刻石位于海拔4300米的扎陵湖北岸,铭文记载了秦代对河源地区的探索历程。这一发现证实了早在秦代,中央政权就已经对西部地区进行了有组织的勘探和考察,为研究古代地理认知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文字艺术价值:刻石采用秦篆书写,文字清晰可辨,保存完好程度在同类发现中较为罕见。其书法艺术和铭文内容为研究秦代文字演变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独特的艺术研究价值。
考古学术价值:作为原地保存的秦代刻石,其出土地点和保存状况为研究古代石刻工艺和保护技术提供了重要案例。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的运用,为类似考古发现的研究建立了标准。
这块刻石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定位青海文化地位的三个支点:一是实证了青海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前沿地位。它将青海与中原王朝的交往史实证大大提前,证明青海不是中华文明的“边陲之地”,而是文明向西拓展的“前沿地带”;二是奠定了“江河源文化”的历史根基。“见河源立石”的记载,为青海作为黄河之源的身份提供了最早的国家认证,让“江河源文化”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三是提供了文明交流的实物见证。刻石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是研究早期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珍贵材料。
破局:破解青海文化传播困境
长期以来,青海在全国文化版图中的位置与其重要的生态地位不相称。究其根源,在于缺乏一个独树一帜、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主体文化标识。虽然拥有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美誉,但这些概念尚未真正转化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符号。
尕日塘秦刻石的出现,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此刻石的破圈传播证明,青海不缺文化资源,缺的是能够引发全国关注的文化引爆点。我们要以这块刻石为切入点,系统构建青海文化传播新体系。
构建权威解读体系:建议组建专业团队,生产面向大众的解读产品。通过出版普及读本、制作纪录片、开发短视频内容等形式,让尕日塘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建立标准化讲解词库,确保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打造“江河源文化”超级IP:系统构建“江河源文化”品牌体系,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整合国内外学术资源。创设高水平文化论坛,打造国际交流平台。推动"江河源文化"申报重要文化标识,提升学术地位和社会认知度。
创新传播矩阵建设:打破传统宣传模式,构建多层次传播体系。与头部媒体合作打造专题栏目,邀请文化名人参与推广。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打造研学旅行线路,让公众能够多维度感受青海文化魅力。
实施品牌赋能工程: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品牌价值,建立区域公用品牌体系。设计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推动文化品牌与特色产业融合。通过品牌授权等方式,提升青海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在具体行动上,可分三个阶段推进。当下应尽快启动权威解读产品制作,快速回应社会关注。组织专业团队,在最短时间内推出一批高质量解读材料,掌握舆论主导权;近期重点打造品牌活动,保持话题热度。通过举办中华江河源文化论坛、世界大河文明对话论坛和专题展览等活动,持续吸引公众注意力,深化文化影响力;中长期布局系统构建文化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效机制,如设立江河源文化研究机构、培育文化品牌专业人才等,推动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
目标:让世界听见青海的故事
尕日塘秦刻石的定论,不是一个发现的结束,而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块沉默两千多年的石头,今天终于等到了说话的时刻——它诉说着青海辉煌的过去,也预示着青海文化繁荣的未来。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块石头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让“江河源文化”成为青海最亮丽的名片。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担当。让我们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共同开启青海文化品牌建设的新纪元。
历史将机遇交给了我们这一代人。让我们以这块刻石为支点,撬动青海文化传播的新纪元,向全国、向世界,响亮地讲出我们辉煌壮丽的“河源故事”!这不仅将提升青海的文化影响力,更将为青海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动力。
(作者:龙腾飞,品牌人、策划人、媒体人,现任青海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青海省品牌建设促进会会长、民盟青海省委文化专委会副主委、网易新闻青海中心CEO、青海省专家人才联合会文旅委委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