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人民检察院精心打造“枫暖北川”品牌,成立了以党员干警为核心的“枫暖北川”控申办案团队,探索实践“细心、用心、恒心、爱心、倾心”五心工作法,创新推进“内部发现+外部联动”双轨机制,充分发挥数字检察大数据平台优势,打通司法救助线索排查的“肠梗阻”。以发挥品牌效应为牵引,聚焦乡村振兴、困难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扎实推进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做到在救助时间上求“早”、在救助效果上求“实”、在救助途径上求“宽”、在救助覆盖面上求“广”。2022年以来,先后办理国家司法救助案件20件,救助困难群众31人,累计发放司法救助金82.3万元。2023年,控申办案团队获评最高人民检察院“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表现优秀团队。
党建引领方向,驱动品牌成形见效。以“铸忠诚检魂 守北川正义”党建品牌为引领,聚焦控告申诉、司法救助重点业务,推动形成由党员检察官主导、以控告申诉检察部门为主阵地,深化落实检察为民初心使命、带头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价值追求的先锋团队,不断凝聚工作合力,驱动“枫暖北川”品牌创建逐步成形。注重品牌叠加辐射效应,强化与“花开北川”未成年人检察品牌、“北川执检”刑事执行检察品牌互学互融互促,以品牌矩阵融合互补强力驱动“枫暖北川”品牌建设见行见效。
细心摸排线索,精准锁定救助对象。主动延伸检察服务触角,与法院、公安、民政、乡村振兴等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定期开展信息共享和线索摸排,积极运用大数据模型平台有效筛查模型线索,仔细甄别每一个线索中的潜在救助对象,通过走访社区、乡村,调查核实具体情况,确保救助工作精准无误。2022年以来,利用最高检法律监督模型平台司法救助模型筛查司法救助线索7条,发放救助金18万元。
用心制定方案,量身打造救助策略。秉持“一案一策”原则,综合了解不同救助对象的家庭状况、经济来源、面临的实际困难等情况,全面评估其需求后用心制定个性化司法救助方案。同时,加强与外部协调联动,整合社会资源,为救助对象提供多元化救助。比如,在包某某国家司法救助案中,在向救助对象发放5万元救助金后,主动与县民政局联系发放1万元临时救助金,并为其办理“单人”低保;李某某国家司法救助案中,不仅帮助申请国家司法救助,同时协调民政部门落实无人抚养政策,帮助救助对象解决长期生活困难问题。
恒心攻坚克难,持续跟踪救助成效。始终保持工作恒心,对救助对象进行持续跟踪回访,建立救助对象档案,定期了解其生活状况和需求变化。对于救助后仍存在困难的家庭,积极协调各方力量,持续提供帮助,让困难家庭走出困境,重拾生活信心,确保救助工作成效持续巩固。2022年以来,通过“电话回访+实地走访”的形式,对已办理的14户20人进行回访。为强化外部监督,邀请人民监督员随同回访,现场了解案情、听取救助对象真实反馈,监督救助资金使用情况。
爱心传递温度,彰显检察人文关怀。“枫暖北川”控申办案团队始终将爱心贯穿于司法救助工作全过程,在与救助对象沟通交流时,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心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安慰。面对因案件陷入困境、情绪低落的群众,团队成员用温暖的话语和真诚的态度,安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感受到司法的温情。对于因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权导致心理创伤的申请人,将经济救助与心理疏导有机结合,积极联系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其提供免费心理疏导和干预服务。在办理一起未成年人遭受侵害案件时,针对被救助对象因遭受侵害而形成的心理创伤问题,邀请心理咨询师为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走出创伤阴霾,恢复正常生活。
倾心服务群众,架起检民连心桥。规范司法救助申请审批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救助效率。对于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符合救助条件的案件,实行一次性告知,最大限度减少申请人负累。在办理姜某芳司法救助案时,因被害人无法前往检察机关,为积极践行延伸服务工作要求,通过电话、微信等核实身份,全程指导帮助准备申请材料,线上办理相关手续,并在第一时间上报申请,最终成功为其申请到救助金。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设立法律咨询点等方式,向群众宣传司法救助政策,提高群众对司法救助工作的知晓率。畅通救助申请渠道,简化救助流程,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团队成员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检察使命,架起了检察机关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下一步,大通县人民检察院将以持续深化司法救助工作为源动力,以“枫暖北川”品牌为主要抓手,将党建引领优势转化为司法救助效能,进一步将“五心”工作法贯穿检察履职全过程,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服务发展大局,保障民生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司法救助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平安大通、法治大通建设贡献大通检察力量。(季善燕 马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