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绘就民生幸福图景 托起群众稳岗就业梦)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就业服务局以“党建红”引领“就业绿”,创新推出“1235”就业帮扶体系,通过党建引领、平台赋能、服务优化、多元协作,精准施策提升脱贫人口就业质量,推动脱贫人口可持续增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注入强劲动能,交出一份亮眼的就业服务“成绩单”。
“1235”就业帮扶体系——通过一个“金牌店小二”党建品牌凝聚合力、两大数字平台打破信息壁垒、三类精准培训赋能技能提升、“五+”模式拓宽增收渠道,构建起覆盖城乡、惠及全域的就业服务网络,组建市、乡、村三级就业先锋服务队,为群众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
从直播间里的岗位速递,到田间地头上的技能课堂;从跨省“组团式”就业的千里奔赴,到公益性岗位的暖心兜底,德令哈市正以“就业先行”的务实举措,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让群众端稳“饭碗”、收获幸福。
“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高农牧区劳动者收入,增强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们结合实际提出‘1235’就业帮扶体系。”德令哈市就业服务局局长童亚玲说,“持续打造‘金牌店小二’就业创业党建品牌,组建市、乡、村三级就业先锋服务队,形成‘1+7+28+60’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链条,精准施策提升农牧区及脱贫人口就业质量,推动其可持续增收。”
依托“德令哈就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及“幸福诗城·就业e站”直播间,打造“云端招聘”矩阵,通过“直播带岗”“云探厂”等特色栏目,打破地域限制,让求职者足不出户找到工作。
“您好!是李洪龙吗?”
“是的!”
“你今天早上去华汇了吗?给你安置岗位了没?”
“去了,也给安排了岗位。”
“你们商量好了吗?给你一个月发多少钱工资?”
下午一上班,德令哈市就业服务局乡村振兴室负责人焦仲庆便急忙梳理安排就业人员情况,并打电话一一回访了解,确保人员精准就业。
“我们通过走村串巷,精准摸排农牧区劳动力就业和培训意愿;深入企业,详细询问人才需求,持续开展‘直播带岗’‘短视频+用工服务’‘云探厂’等特色招聘活动,助力企业快速找到合适的人才,帮助求职者找到心仪的工作。”焦仲庆说,“为农牧区劳动力上门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技能等活动,确保就业创业政策应享尽享,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政策的实惠。”
让焦仲庆印象最深的是,有次去甘南村叶德寿家里发现,他当时不了解灵活就业社保补贴返还和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政策,经过“一对一”指导帮助,累计享受灵活就业社保补贴7021元,一次性交通补贴2000元,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鼓励他外出就业。
德令哈市就业局以“1235”工作体系为笔,正在高原大地上书写一份有力度、有温度的民生答卷。这份答卷里,是1.6万人次农牧民转移就业的坚实脚步,是385名脱贫群众稳岗增收的灿烂笑容,是“柴达木枸杞采摘”劳务品牌叫响全省的底气,更是乡村振兴路上“就业先行、产业赋能、生活向好”的生动图景。
德令哈市芬芳百草堂音乐足道员工张菊说:“之前我的保健按摩技术掌握得不够精准,通过参加德令哈市就业服务局举办的免费培训,提高了技术水平,拿到了保健按摩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收入比以前提高了一些。”
德令哈市就业服务局创新“劳务协作+输出”“公益性岗位+帮扶”“帮扶车间+稳岗”“劳务品牌+增收”等模式,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就业帮扶计划。建立“及时发现——精准帮扶——动态管理”机制,针对城镇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实施“一对一”援助,确保就业帮扶“不落一人”。
“忙着呢?”
“这点垃圾打扫干净就好了!”
德令哈市就业服务局工作人员来到柯鲁柯镇花土村,看到脱贫户郑永寿正沿着村里的道路打扫卫生,便上前打起了招呼,询问近况。
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受伤,导致郑永寿腿脚不便。家中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家庭情况困难。郑永寿说:“德令哈就业服务局的工作人员知道我的情况后,给我推荐了公益性岗位,现在,我在家门口就有了收入,真的很感谢他们的关心和帮助。”
通过“1235”工作体系的持续发力,德令哈市正以就业之稳促经济之进、以培训之实筑人才之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书写共同富裕的生动篇章。
童亚玲说:“我们将围绕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和绿色算力基地建设总目标,紧盯招商引资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和农牧区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意愿,通过设立人力资源市场、零工驿站,践行‘金牌店小二在线678就业服务在身边’行动,深入推动‘15分钟就业服务圈’向基层延伸、向企业和群众身边延伸,实现农牧区劳动力与岗位需求高效匹配,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