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援青路·温格情】昆仑山下 温州支教团书写山海情深)
巍巍昆仑山见证,悠悠瓯江水传情。在青海省格尔木市有一支来自东海之滨的温州支教团,他们跨越山海,将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带到雪域高原,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知识的火种,用爱心与专业在昆仑山下书写着动人的援青教育故事。

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自组建至今已有4年,16名志愿者先后来到格尔木市站前路小学支教,他们告别熟悉的校园,背上行囊,踏上相隔几千里的支教之路,将自身所学融入课堂,为中西部基础教育、医疗健康和乡村振兴工作注入温州医科大学青年学子的智慧和力量,让青春在西部支教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2024年8月,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第四届支教团的老师们抵达格尔木市,开启了他们的支教之旅。尽管初到高原,身体不适,但她们没有丝毫退缩,迅速调整状态,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
走进课堂,支教老师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面对当地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异大等挑战,支教老师们深入班级了解学情,根据实际调整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上,支教老师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展示精美图片,让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在教授古诗词时,老师还引入吟唱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悠扬的曲调中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刘怡辰老师的科学课总是充满惊喜。在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程中,她带领学生们开启了一场“水火箭”制作之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心理课上,叶子欣老师的“动机岛为什么出发”课程,充满了互动和趣味,为学生们开启了一场独特的心灵探索之旅。

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徐渊棋说道:“在东西部教育差距的现实下,我逐渐将教学重心从‘教知识’转向‘育思维’。当看到曾依赖范文的学生能独立写出实验作文时,我更加确信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灌输多少内容,而在于点燃思维的火种。这种转变让我开始以‘终身学习能力’而非‘短期成绩’作为教学成效的衡量标准。当学生在日记里写下‘我长大以后也想像语文老师一样去温州医科大学’,我体会到教育是双向滋养的过程。支教的经历让我摒弃了‘拯救者心态’,建立起‘同行者姿态’不是单方面给予,而是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从科学探索到文化传承,从知识传授到心灵启迪,温州支教团的特色课程不仅丰富了高原课堂的内涵,更在学生心中播撒下创新与梦想的种子。正如市站前路小学校长陈江所说:“这些来自温州的老师,用创意课堂让孩子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他们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纽带,将东海之滨与青藏高原紧紧相连,他们用医学温度与教育智慧为高原学子点亮成长之路,这份跨越山海的教育情谊,必将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最珍贵的礼物。”

除了日常教学,支教团还积极开展特色教育活动。结合温州的地域文化和教育特色,开设“瓯越文化讲堂”,向当地学生介绍温州的历史、民俗和经济发展成就,让高原孩子领略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组织“科技小课堂”,利用支教老师的专业知识,带领学生开展科学实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春芽医语”生命健康科普品牌,将医学健康知识传递给孩子们;“纸飞机”书信陪伴活动,则通过与温州医科大学学子通信的方式,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也在两地孩子心中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

支教团的老师们还十分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他们经常与孩子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学习压力和内心困惑,给予他们关心和鼓励。在支教的过程中,温州支教团也与当地学校的老师们密切交流合作。他们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支教团的到来,为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理念,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家长们对支教老师充满感激之情,他们看到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积极变化,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孩子们则把支教老师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他们用纯真的笑容和进步的成绩,回报着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昆仑山下,温州支教团的老师们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书写着教育的华章。他们的故事,是一段跨越山海的教育情缘,也是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生动诠释。未来,支教团将继续在援青教育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高原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温州力量,让知识的种子在昆仑山下绽放出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