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义志
今年6月8日,《光明日报》刊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的文章《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文章介绍石刻镌刻字体为典型的秦小篆,所刻内容为:“皇帝/使五/大夫臣翳/将方士/采药昆/陯翳以/廿六年三月/己卯车到/此翳□/前□可/一百五十/里。”大意为: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黄河源头的扎陵湖畔),再前行约一百五十里(到达此行的终点)。文章认为,石刻的内容及其所在地理位置解决了国人千古争讼的关于“昆仑”“河湟”的精确地望问题。
应该说,“采药昆仑”石刻是一个重大发现,对于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创建昆仑文化国家公园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有学者认为石刻的发现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1、直接确定了起码在秦朝时期所称“昆仑山”就是现代的昆仑山,间接证明了《穆天子传》、《山海经》等典籍的部分真实性。
2、表明了中国中央政府至少在秦朝时期就已派遣人员进入黄河源地区考察,并大致指明黄河源的位置。
3、补全了秦始皇遣使向昆仑山寻觅仙药的文献记载。
4、证实了唐朝以后才大量出现在史籍中的“唐蕃古道”的概念,其北段路径至少在秦始皇时期便由中央政府打通。
仝涛研究员的文章刊发之后,在学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颇有点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意味。北京大学教授辛德勇等学者专家撰文置疑,甚至断言这是石刻造假的新高度;但也有专家依据石刻的文字风格、行文的内容等,认为石刻不可能是后人作伪的。
对于考古发现,产生争议是正常的,最终会在确凿的证据和理性的分析之下达成共识。但仝涛研究员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资深考古学家,在青藏高原等地从事考古发掘研究多年,他应该不会轻率地认定这件刻石,自然是经过慎重研究辨识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在现场慎重考察之后得出的结论,相较一些只看报刊文章就断言的人自然是权威得多。
笔者认为,“采药昆仑”石刻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后人作伪的、造假的。一是仝涛研究员文章提供的石刻文字完全符合秦朝的时代特征和行文规范。二是在黄河源造假作伪,若是个人所为当是以图利为目的,这里有何利可图?还需耗费如此功夫。而当地政府部门也断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做这样一件蠢事。三是黄河源地处偏远、高寒缺氧,交通十分不便,要组织人员、动用财力、耗费时日去做这样一处石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就目前而言,由刻石引起的学术界的争论于青海省是大好事,可以更大地提升青海省在全国的知名度,从而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造势,这样的机遇是花钱也买不来的。为此,建议:
一、《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等省内媒体应尽快转载《光明日报》相关文章,积极引导舆论,而不是置身事外。通过媒体宣传,让更多人关注青海,让这一事件成为热点。
二、尽快邀请考古学、历史学等专家学者去现场勘察,尽可能达成共识,并在适当时机召开学术研讨会发布权威结论,以正视听。
三、责成主管部门对刻石采取必要保护措施,制定长期保护规划和方案。
四、相应调整昆仑文化国家公园的相关内容和口径。
五、考虑到“采药昆仑”石刻处在三江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能否开展有限的高端旅游,需要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共同决定。
(作者:鲍义志,青海省政协原副主席,青海省文史馆馆员、名誉馆长,青海土族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