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者走基层】大棚产业绘就乡村新图景 )
料峭春寒尚未褪尽,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香日德镇柴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奏响春的序曲。一排排整齐的大棚在田野间熠熠生辉。踏入棚内,扑面而来的是湿润的泥土芬芳,嫩绿的菜苗舒展着新叶,各类蔬菜幼苗在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叶片上挂着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折射下闪烁着光芒。

在香日德镇,大棚产业正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从育苗、种植、采摘到销售一体化的特色之路。走进育苗车间,工人们戴着口罩和手套,熟练地将芹菜苗从培育盘里连根带土取出。约10厘米高的翠嫩苗株,被移栽进黑色分格育苗盘中。在他们身后,整齐排列的分格盘延伸向温棚深处。
“育苗是整个产业链的起点,也是关键环节。我们严格把控温度、湿度和光照,就是为了培育出最健壮的幼苗,为后面的种植打好基础。”柴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李世鑫告诉记者。
据了解,都兰柴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当地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合作组织。合作社现有0.5亩的日光温室412栋、钢架拱棚60栋、500吨保鲜库1座、种植露天蔬菜110亩,2025年蔬菜品种达二十余种,产能达2000余吨。理事长王亭荣介绍:“目前我们的黄瓜、西葫芦、茄子、芹菜和萝卜等多个品种都已经上市,2024年合作社蔬菜、瓜果年产量约1850吨,毛收入大概440万元。”除了供应本地市场,合作社的蔬菜还销往格尔木市及西宁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有效保障了城市居民“菜篮子”,缓解了市民“吃菜难”“吃菜贵”等问题。

说到帮乡亲们鼓腰包,合作社的法子既实在又管用!过去守着几亩薄田看天吃饭,如今把土地租给合作社,每年旱涝保收有租金,彻底断了“收成不好白忙活”的担忧。家门口的工作机会更是送到了跟前,54个长期岗位,农忙时还扩招了60多名临时工,乡亲们不用背井离乡,抬脚就能上班挣钱,除了按月发的固定工资,合作社每年还拿出总收入的20%给大伙分红。每天干活都按表现记积分,手脚麻利、干活细致的人,积分自然高,到年底直接兑换成真金白银。
在合作社干了11年的吕金秀大姐深有感触:“在家门口上班太方便了,既能把家里老人孩子照顾得妥妥当当,每月收入稳定,还跟着学了一身种菜的好技术,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为了提升蔬菜品质和产量,合作社不断探索创新种植技术。不仅聘请山东寿光技术人员讲解先进农业技术,走访农牧部门请专家出谋划策,还引入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实现水肥一体化,降低耗水量的同时提高了蔬果品质。从播种到采摘,合作社形成了一套适宜本地种植果蔬的实用技术,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规模。
当成熟的蔬菜挂满枝头,菜农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手持剪刀和篮子,采摘着新鲜蔬菜。在分拣包装车间,工人们将采摘回来的蔬菜进行分拣、清洗、包装,按照不同的规格和品种分类摆放。一辆辆装满蔬菜的货车停在仓库门口,等待发车运往各地市场。

“近年来,香日德镇以柴源蔬菜种植合作社为基础,充分利用绿色有机蔬菜种植产业的先行经验,规范引导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扶持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健全销售网络,提升市场竞争力,推进生产、储备、市场销售一体化发展,延伸绿色优质蔬菜产业链,打造具有香日德特色的绿色有机蔬菜输出地。”都兰县香日德镇副镇长桑吉说。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柴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有着更长远的规划。李世鑫表示,未来将继续做优品牌、做强产业,依托大棚产业,增加采摘、农耕体验、民宿等项目,挖掘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提供更多稳定的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群众持续增收。
在时代浪潮的奔涌中,都兰县香日德镇大棚产业以势如破竹之姿崛起,既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壮美长卷,更成为驱动地方经济腾飞、托起农民幸福生活的强劲引擎,以创新实践诠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生动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