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祁连县首开“生态研学航班” 开辟青藏高原自然教育新航道)
(通讯员/铁晓林)“当青春遇见洪荒之力,科学精神在丹崖翠谷间绽放。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不仅让地貌演化理论在现实中获得生命温度,更在年轻地理人心中种下守护山河本色的种子。卓尔山赤壁作证,这群踏勘者正以敬畏之心,为地球史诗书写新的学术注脚。”青海师范大学22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邵燚如是说。
4月30日13时40许,随着中国东方航空MU2191次航班缓缓降落在阿柔大草原的祁连县机场,祁连县首条“生态研学主题航班”迎来了首航乘客: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55名学生及教师团队。
为深化“生态+文旅+航空”融合发展,助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祁连县联合青海机场公司、青海师范大学共同开通首条生态研学主题航班,通过“高空俯瞰生态画卷+地面深度科考”的创新模式,将航空资源与生态教育深度融合,开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教育的空中探索之旅。生态研学主题航班的开通不仅展现了祁连县“航空+研学”的创新模式,更成为观察其红色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鲜活样本,标志着祁连县在生态教育和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创新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连日来,青海师范大学的师生先后实地前往祁连县红色研学基地、祁连县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卓尔山、阿咪东索景区冰沟林海露营基地、黑河大峡谷、天境圣湖景区等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全球定位与导航系统(GNSS)、遥感(RS)(简称为“3S”技术)等技术,就“ 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旅游产业调研与思政融合;高寒地区生态保护;分析气候、植被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考察;黑河流域的水文特征及黑河大峡谷的地貌演化;为何天桥山能呈现云杉林、丹霞、草原、冰川遗迹交织的景观格局考察;气候变化对冰川的影响;自然景观资源和地方传统文化如何结合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等课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伦布夏果呈现出一幅层次分明的自然画卷:从山脚绵延的草甸,到沿途嶙峋的基岩;从苍翠挺拔的松林,到悠闲觅食的牛羊;从叮咚作响的山涧,到巍峨壮观的雪峰。登临天境之巅,昌耀笔下《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壮美意境跃然眼前。这里不仅是涤荡心灵的天然圣地,更是感悟藏地文化与地质奇观的绝佳去处。”青海师范大学22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郑文静在伦布夏果研学时说道。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系系主任、副教授、带队教师夏兴生表示“这里拥有清晰的地质演化特征和壮丽的地貌景观,峡谷、冰川、草原、雪山、草甸等自然奇观为学生提供了绝佳的地理考察样本。同时,作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示范基地,祁连县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农畜产品追溯体系等实践案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现实中的应用。此外,这里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为研学、实习调研增添了人文内涵,也内嵌了红色传承精神等思政教育内涵。通过实践调研,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还能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的平衡关系,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真正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也为后续基于遥感技术等手段开展全面的资源环境调查奠定了野外工作基础。
同学们纷纷表示,“书本上的生态理论在这里有了鲜活注解” 。
“在祁连县红色研学基地,我深切感受到革命先烈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信仰。触摸历史印记,更觉和平年代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传承红色基因、勇担使命、砥砺前行,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才让拉毛参观完祁连县红色研学基地后表示。
近年来,祁连县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州关于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以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持续开展自然研学、科普教育、文旅体验等生态研学活动。以“一地一馆一路一书一盟一剧一课”红色研学矩阵为载体,建成以红西路军历史为主题的红色研学基地1处,推出阿咪东索林海红色文化生态徒步线路。利用祁连山国家公园长期科研基地、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生态管护站等平台,把自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打造了一批有亮点、有解说、有体验、公众参与度高的生态研学基地。同时,诚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研学团队围绕“生态研学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低空经济发展”等主题内容开展专题研学活动,为祁连低空经济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研学发展提供创新思路与决策参考。
此次航班是校地共建‘生态育人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学生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无人机遥感等技术,完成雪豹栖息地监测、高山植被覆盖度分析等课题,实现科研课题从课堂到高原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