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漠之舟”到“致富之舟”,在海西州乌兰县,沉寂千年的驼铃正奏响新时代的致富乐章。曾经默默跋涉的柴达木双峰骆驼,如今“驮”着农牧民群众奔向广阔增收天地,“驮”起从传统养殖到全产业链蝶变的乡村振兴新希望。
乌兰县锚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目标,将传统养驼智慧与现代产业思维碰撞融合,以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为纽带,推动散户集中圈养、鼓励外购托养,构建起政策扶持+加工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的立体产业网。由4900峰骆驼组成的“财富方阵”中,1300峰产奶母驼成了牧户的“移动提款机”,每峰年均带来3万多元收入,更带动200多个就业岗位,旺季草原变身“就业市场”,牧民群众在家门口端上了“致富碗”。
浙江援青的东风,为乌兰骆驼产业装上了“超级引擎”。乌兰县引入旺源集团,建起全省唯一驼乳生产线,乳白色的驼奶在这里“七十二变”,每天产出20吨液态奶、奶粉、奶片。220万元援青奶源补助、2650万元财政资金注入,2650万元资金注入,让5大养殖基地旧貌换新颜。青海尚品驼乳公司线上“触网”京东、天猫,线下在全国铺开139个销售网点。与浙江企业签下5000万元保供大单,在义乌举办新品发布会揽金1000万元,还吸引600余名代理商组团“打卡”养殖基地,驼乳产品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当传统养殖遇上黑科技,骆驼也“潮”了起来。乌兰县请来新疆驯化“高手”,让产奶母驼数量呈几何级增长,液态驼奶保质期从“昙花一现”的24小时,延长到180天的“长待机”。1500峰骆驼戴上智慧项圈,牧民动动手机就能实现“云放牧”。全流程养殖培训课堂上,从骆驼“吃喝拉撒”到驼奶加工运输,专家倾囊相授,让牧民变身养殖“行家”。
在乌兰,骆驼不只是“摇钱树”,更是文旅融合的“催化剂”。秸秆饲料、红色文旅、户外体验等新业态蓬勃兴起,莫河驼场“华丽转身”,红色文化陈列馆成了省级“网红打卡地”,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课堂让人受益匪浅、流连忘返。骆驼骑行、户外摄影、驼奶品鉴……一系列新业态让草原人气爆棚。乌兰县驼铃声声,奏响了一首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振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