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式现代化之海西实践】金融春雨润海西 乡村奏响春耕曲)
人间四月芳菲尽,高原春耕正当时。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怀图村,种植大户李国良正满脸喜悦地通过手机查看刚获批的50万元春耕贷款。这是海西金融监管分局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赋能春耕生产的生动写照,让金融活水在柴达木农牧区奏响了春耕进行曲。

下沉信贷服务:田间递上“金钥匙”
清晨八点,都兰农商银行信贷员李鑫已经来到都兰县香加乡红旗村的田间地头,为农户登记种植贷款需求。针对高原春耕时间紧、农牧户居住分散的特点,海西辖内17家商业银行组建的50余支信贷工作队、小分队活跃在30多个乡镇,用脚步梳理出上万份春耕需求清单。
依托“手机银行+政务数据”融合系统,农户只需在线上传相关资料,最快30分钟就能完成贷款审批。格尔木市大格勒乡菊花村村民韩正仓是远近闻名的枸杞种植大户,前几天急需采购苗木补种,没想到,40万元贷款从申请到发放只用了3个小时,他感慨道:“以前跑银行办贷款得花一个星期,现在在地里干活的工夫就能贷到钱,一点不耽误农时。”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州备春耕贷款投放达11.13亿元,其中8.55亿元普惠贷款,如及时雨般浸润1.11万户农牧户的春耕计划。

精准政策宣介:毡房捂紧“钱袋子”
“老乡们,扫这个二维码,就能查到最新的种养殖补贴政策……”在都兰县香日德镇的春耕地头,邮储银行客户经理朱小强蹲在田埂上,用青海方言向围坐的农牧民群众讲解金融知识。今年一季度,结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活动,全州银行机构将金融课堂搬到牧场帐篷、集镇集市。270余场“小讲堂”,累计27.64万人次接受金融知识普及。
针对部分农牧户担心的“贷款是否影响征信”等问题,工作人员现场演示征信报告查询流程;面对频发的电信诈骗,他们还自编顺口溜传授防骗诀窍。刚听完宣讲的天峻县快尔玛乡恰通村牧户旦正多杰,晃了晃手中的政策手册说:“现在知道贷款要走正规渠道,政府的补贴款也不会随便让扫码。”

便捷资金接续:风雪托稳“菜篮子”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覆盖了都兰县香加乡红旗村,但农户李林涛却并不担心。他说:“去年收成不错,今年准备扩大种植面积。客户经理通过视频远程指导,用手机就能申请贷款,方便又快捷。”这得益于海西银行机构创新开通的“信用贷款绿色通道”。针对高原春季多发的极端天气,推出一系列暖心服务,农户通过各村“双基联动”合作办公室设立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就能办理贷款,真正实现“人不出村、资金不断”。
在格尔木市,菜农李海业也通过视频连线完成了14万元的续贷:“过去总担心还款问题,现在银行说只要按时付息、信用良好,这笔钱就能一直用,我们发展反季节蔬菜更有信心了。”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7.86亿元信用贷款精准滴灌高原特色农业,在金融支持下建成的反季节蔬菜大棚里,嫩绿的菜苗正茁壮成长。
据悉,截至目前,海西州春耕生产信贷投放14.7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85%,金融服务实现乡镇全覆盖。随着气温回升,载着金融“及时雨”的流动服务车又驶向了昆仑山脚下的牧场。在这片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一幅金融赋能、农牧兴旺的春日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