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铁晓林)眯着眼晒太阳的赤狐、跟在救护站工作人员身后悠闲散步的岩羊、不断打理自己羽毛的黑颈鹤、躲在房间里荒漠猫。前来写生的学生看到这些动物后后充满了好奇与喜爱。“我第一次这么近看到黑颈鹤!它的羽毛在阳光下会发光,像披着黑绸缎一样!”五年级学生大杨毛措兴奋地指着观察窗内的黑颈鹤说道。
4月16日,祁连县寄宿制民族小学的部分小学生在老师和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以下简称“救护站”),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野生动物写生活动,通过实地探访,近距离观察写生,增强青少年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激发其参与生态保护的使命感。
救护站位于祁连山腹地,海拔3000多米,是我国唯一建在国家公园内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活动中,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了救护站的康复区、野化训练场等区域,近距离观察了被救助的岩羊、狍、黑颈鹤等野生动物。 在救护站,孩子们亲眼目睹了救护站工作人员为小岩羊喂奶的场景。三年级学生小才让卓玛轻轻摸了摸小岩羊的绒毛,感慨道:“它和我家的小羊羔一样软乎乎的,但妈妈说它们属于大山,不能带回家养。”这番话引得周围同学连连点头。
活动中,救护站的专业人员以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为主题,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自然教育课。通过观察和工作人员的讲解,孩子们认识了赤狐、岩羊、雪豹、荒漠猫、黑颈鹤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 当听到讲解员介绍“荒漠猫一年能消灭上千只破坏草场的鼠兔”时,孩子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它是草原小卫士!”
听完讲解,同学们选择好角度,支起画板,以动物为模特,用画笔捕捉其生活形态。有的孩子选择描绘两只岩羊悠闲的瞬间,有的则专注勾勒黑颈鹤灵动的姿态,他们用稚嫩的笔触描绘出黑颈鹤灵动的身姿,仿佛要将它们永远留在画纸上。赤狐慵懒的的身影也吸引了众多目光,那眯着的眼睛的和在阳光下打哈欠的样子在画笔下逐渐生动起来。不一会儿,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就跃然纸上
通过写生活动,学生们学会了不仅从细节中捕捉动物的动态特征,更深化了他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学生慈诚拉姆在活动结束后告诉记者:“以前觉得保护动物是科学家的事,今天才知道,不随便扔垃圾、不惊扰野生动物,这些小事我们也能做到。”
带队老师赵佳洁表示,最令她触动的是孩子们自发讨论起“如何帮助动物”:“有学生提议在学校设置鸟类投食点,还有孩子说以后放假到草原清理垃圾,防止野生动物误食。这种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正是课堂难以复制的教育成果。”
自2022年7月投入运行以来,该救护站已累计救助35种190只野生动物(包括兽类65只,鸟类125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荒漠猫、白唇鹿、黑颈鹤、秃鹫、藏野驴、猎隼、黑鹳、雪豹>,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种<兔狲、藏原羚、岩羊、雕鸮等>。目前已成功放归16种40只野生动物,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只,二级30只。现站内收容管理15种,52只动物),并通过野化训练成功放归部分个体。站长马存新提到学生此次活动的意义:“当孩子们追问‘我能为这些小动物做什么’时,我们知道,未来的生态守护者正在成长。”
这场写生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学习,更是一场生命的对话。正如学生杜冬花说的:“救护站就像野生动物的学校,等它们‘毕业’了,就能回到雪山和森林。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它们的家园。”或许在不远的将来,这些孩子中就会走出新一代祁连山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