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构建多维度协同发展格局,青珍乡立足高原生态优势与民族文化特色,以“产业强基、生态铸魂、民生为本、文化赋能、组织固本”为主线,推动全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产业振兴激活发展动能。突出三产融合,激活产业振兴新引擎。依托高原特色资源,青珍乡致力于构建“农体文旅商”多业态融合模式,形成牦牛藏羊规模化养殖、饲草基地建设、生态旅游、赛马经济等特色产业集群。以生态畜牧业为核心,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贯通融合,全力加快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2024年实现各类产业收益438万元,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带动101户牧民年均增收1.2万元。以培育养殖大户为重点,通过“合作社 + 企业 + 牧户 + 市场”模式带动生态畜牧业提质增效。深耕品牌培育,打造特色经济助增长。全乡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品牌化趋势,村集体经济活力显著增强,牧民收入渠道持续拓宽。同时,深化沪青协作,引入上海援建资金推进牦牛养殖基地、高原有机蔬菜种植等项目,推动特色农牧产品品牌化发展,调动各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乡村产业做大做强。深化三变改革,点燃集体经济新动能。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改革,盘活草场、牲畜等资源,全乡6村村集体经济收益均达10万以上。强化创业就业,铺就牧民增收快车道。实施“春风行动”就业援助计划,去年实现脱贫户、监测户等低收入群众就近就业1631人;开展实用技能培训3次,参训学员15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0个,扶持创业就业30人。教育领域推进“雨露计划”精准帮扶,今年春节期间申报学生达49名,创历年新高,资助覆盖面扩大至建档立卡户子女100%,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

生态治理筑牢绿色屏障。突出生态优先,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坚持“生态立乡”理念,创新实施草原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合理放牧制度、禁牧等举措,草原植被覆盖率较五年前提升15%。强力推进全域无垃圾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填埋场规范化运营、户厕革命等工作,坚持公约引导、信用约束、法律规制相结合,强化干部群众保护生态的意识。创新绿色经济,培育生态价值转化器。发展直尕尔自然旅游风景区和休麻村农家乐,将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串珠成链。光伏扶贫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突破80万元,35名生态管护员实现家门口就业,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强化环境整治,打造宜居宜业新家园。结合村规民约、寺规僧约,以“红黑榜”“积分超市”为抓手,激发广大群众内生动力,干部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环境保护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参与率显著提升。
民生福祉实现提质。升级创新宣讲铸魂,架起政策落地连心桥。组建巾帼马背宣讲队、民兵摩托车宣讲队,开展政策法规宣讲120余场次。持续培育“法律明白人”,构建“政策通、法律明、技术精”人才梯队,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夯实教育医疗,筑牢民生保障压舱石。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2024年全乡医疗参保6624人,参保率达到94%;建成标准化卫生室3个,开展远程医疗服务200余次。全乡实现通村道路硬化全覆盖,电网、通信设施全面升级,游牧民定居工程惠及千家万户,牧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文化振兴涵养乡风文明。突出移风易俗,扬起文明乡风新风帆。创新“村规民约 + 积分制”管理模式,设立“红黑榜”和“积分超市”,评选“五星级文明户”28户。马背文艺队开展法治宣传演出,矛盾纠纷发生率较五年前下降40%,营造和谐文明新风尚。深耕非遗传承,守护草原文化根与魂。青绣缘文化产业园和恰义藏香产品深挖青绣、石刻、中藏药材等文化价值,带动就业50余人。举办赛马节、民歌会等民俗活动10余次,建成1600平方米文化广场,发放广播电视接收器200余套,丰富牧民精神文化生活。
组织振兴夯实治理根基。突出强基固本,筑牢基层党建主阵地。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实施“强基铸魂”工程,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培育“双带型”村干部8名,去年共吸收入党积极分子12名,规范发展党员7名,转正党员14名。创新网格治理,激活末梢神经微细胞。建立“村民议事厅”制度,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开展民主协商45次。创新“党员联户”机制,23名党员结对帮扶69户牧民,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突出技能强基,培育乡村振兴主力军。联合对口帮扶单位开展牦牛养殖、饲草种植等技能培训5期,覆盖160人次。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23名,带动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6家,实现“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富在群众前”。
下一步,青珍乡将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计划推进文旅融合示范村建设,打造高原生态特色品牌。通过深化沪青协作、强化科技赋能,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为全县高质量发展贡献青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