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成荣 马海福)清晨的阳光洒在祁连“牛心山”上时,祁连县八宝镇黄藏寺村的“互助幸福院”里早已热气蒸腾。志愿者们忙着和面、擀皮、包饺子,为村里的高龄老人准备午餐。70岁的马奶奶接过热气腾腾的饺子,拉着志愿者的手说:“孩子们不在身边,可你们比亲人还暖。”
目前,全县建成乡镇养老服务活动中心5所,村级互助幸福院5所,村级老年人助餐点18处。自2024年以来为16649人次城乡老年人提供了助餐服务,为独居老人解决了吃饭难问题,并将县、乡、村养老机构运转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予以运营保障。
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这样的场景正是祁连县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缩影。近年来,祁连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爱心帮扶融入百姓生活,让文明新风吹遍高原小城的每个角落。
“马背图书馆”:把党的声音送到牧民的帐篷里
祁连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地广人稀,牧民居住分散,部分区域车辆难以通行,传统集中宣讲方式难以覆盖。为了让党的政策理论、惠民措施及时深入牧民心中,祁连县“马背图书馆”志愿服务队由此组建,他们骑马跋涉,穿越雪山、草场,将党的好声音和惠民政策送到每一顶牧民帐篷,打通了基层宣传的“神经末梢”。
他们通过面对面讲解、发放双语宣传册、播放音频视频等方式,结合牧民生产生活实际,用“接地气”的语言解读政策。在宣讲的同时,服务队不仅收集牧民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还提供医疗义诊、法律咨询、技术培训等便民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成为党群“连心桥”。
“以前开会要骑马去乡上,现在服务队直接把政策送到帐篷边,还教我们怎么用手机交医保!”野牛沟乡大泉村的牧民才郎扎西笑着说。今年以来,这支队伍已开展宣讲10余场,覆盖农牧民群众600余人次。
“微心愿”墙:点亮居民群众小幸福
在八宝镇城东社区、新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墙上,贴着一张张彩色便签:“想要一台洗衣机”“希望有人教孙子写作业”“想学智能手机拍照……”这些来自留守老人、儿童的“微心愿”,很快被党员干部和志愿者认领。
“我腿脚不便,志愿者每月的志愿服务日都来帮忙打扫屋子,还给我带蔬菜、感冒药等。”居民多日杰措指着墙上已实现的“心愿单”说。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微心愿”400余个,惠及群众1200余人。
“爱心妈妈”:撑起留守儿童守护伞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关爱困境留守儿童的号召,祁连县精心组织了一支特别的队伍—“爱心妈妈”服务团队。
自2024年底,“爱心妈妈”服务团队成立以来以长期资助和陪伴单亲、孤困、留守儿童为主要内容,通过结对帮扶、志愿陪读、心理疏导、关爱结伴,从情感上关爱孩子,从物质上帮助孩子,从心理上抚慰孩子。达到了“帮助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促进一方和谐,温暖一座城市”的目的。目前,共有53人加入“爱心妈妈”队伍,结对关爱儿童76人,她们用爱为孩子们筑起温暖港湾。
“文明实践不是喊口号,而是要解决群众最关心的事。”如今,全县已建成1个实践中心、7个实践所、80个实践站、94个实践点,注册志愿者7186人,开展服务600余场次。从理论宣讲到助老扶幼,从生态保护到文化传承,这座高原小城正用最朴实的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的文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