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农业的高速发展进程中,地膜凭借增温、保墒、抑草等显著功效,跃升为保障农作物生长、提升农业产出的关键农资。但鲜为人知的是,它也正悄然成为白色污染的“主力军”。由于地膜不易分解,经过风吹日晒,地膜风化,残留的碎片不仅会影响农村面貌,析出的有毒物质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耕地质量,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塑料农用薄膜长期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威胁,导致农业环境污染甚至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体健康。
近日,大通县人民检察院聚焦本县废旧农膜污染问题和土壤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开展农用地膜污染排查工作。通过实地走访勘查、询问村民与村委会工作人员了解地膜利用现状,运用无人机拍摄田间废旧地膜覆盖情况、拍照取证等方式,走访了辖区20个乡镇和30多个村庄,发现普遍存在地膜回收利用不畅,随意丢弃农用地膜等问题。这些残膜在自然环境中极难降解,犹如潜伏的“生态杀手”,给当地生态环境埋下不容忽视的污染隐患,亟待解决。
为加快推动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有效防治“白色污染”,改善大通县域内的生态环境,大通县人民检察院组织召开了听证会。会议邀请了听证员、人民监督员以及行政机关和各乡镇代表,围绕农用残膜监管职责界定不明、整治成效不佳的根源,以及后续监督举措等关键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共同推进问题整改。会上,行政机关代表达成共识:废弃农用薄膜回收处理不科学,不及时是造成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的重要因素,并表示会积极履职,增强农户的环保意识,引导农户正确使用、回收地膜。
会后,大通县人民检察院根据听证意见及时向相关责任单位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行政监督管理职责,指导、督促覆膜种植单位、辖区村民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农用薄膜,建立健全农用薄膜使用及回收闭环机制,及时清理、回收地膜。并督促其利用春耕契机,全面摸排核实辖区覆膜种植及农用残膜回收情况,协助主管部门进一步做好农用残膜回收清理工作。
下一步,大通县人民检察院将持续跟进废旧农用薄膜污染防治整改落实情况,以检察公益诉讼利剑治理农业生产“白色污染”,用心守护辖区内的农业生产净土与生态环境,让乡村田野重焕绿色生机,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筑牢坚实屏障。(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