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近年来,班玛县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目标,全方位提升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党建引领,凝聚基层治理合力。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化运用“党建长廊”模式,全覆盖建立“积分制”“红黑榜”机制,签订《青川毗邻三州四县平安建设工作协作协议》3份,修订完善“村规民约”32份,健全完善村级治理“一纵一横”两类组织,拓展利用2个跨省联合党工委和8个跨县、乡联合党支部,定期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与工作联席会议,持续加强与边界地区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矛盾调处等方面的交流协作,并以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先锋岗、机关党员到基层报到等工作为契机,积极引导广大党员踊跃投身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第一线,推动党组织服务管理触角不断延伸到基层末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法治筑基,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坚决把牢法治建设正确方向,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扎实开展“法律九进”“每月一主题”普法宣传活动,通过推出“点单式”“定制式”普法套餐,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提升农牧民法治意识。组织开展普法骨干和乡村“法律明白人”培训,培育“三色”调解室、“雪莲茶室”、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玛吉心声”等普法工作品牌,制作普法微视频3条,提供法律咨询70余人次、法律援助25人次。实行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每周两次“坐诊”接访制度,建立县乡村三级“党员领导抓调解、干部群众齐参与”的人民调解组织体系,设立52个人民调解委员会,方便群众咨询与反映问题,累计调解矛盾纠纷112件。积极开展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成功创建国家级法治示范村1个,省级法治示范村(社区) 3个,诚信守法示范企业1个,打造法治文化长廊1处,村级法治宣传阵地3处,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基层依法治理水平整体提升,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创新赋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探索创新治理模式,深化运用“两所一庭一督”工作机制,建立诉源治理前置的联合调处机制,设立“帐篷警务室”“马背宣讲队”,整合治保组织成员、村干部、村警、护林员、义警和党员组建“6+1”村级警务队伍,精准配备基层政法委员、派出所长、司法所长、寺院指导员等组建应急处突队伍,常态化开展治安巡逻与社情民意收集。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打造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事项全部纳入平台办理,实现“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构建“互联网+公安”治安防控模式,协调教育、金融、旅店行业安装一键报警和人脸识别系统,运用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实现对治安状况、交通流量等的实时监测与预警,提升基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