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班玛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进一步打造宜居、宜游、和谐的传统村落,努力走出一条独具班玛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道路。
提升保障动能,让传统村落“活”起来。坚持制度保障。县政府成立县级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整合住建、文旅、乡镇等多部门力量。创新实施“三会一课”制度(草滩议事会、树荫协商会、圆桌决策会及非遗传承课堂),构建县乡村三级协同机制,推动保护工作系统化、常态化开展。引入西北乡土建筑研究团队协助编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深度整合地方文化特色与资源禀赋,突出古碉楼历史风貌特征,构建“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的顶层设计体系。坚持村民为主体。把尊重村民意愿贯穿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全过程,开展覆盖9个传统村落的深度调研,通过入户访谈、民意调查、测绘评估等方式,系统采集人居环境数据及村民改造意愿,建立村落保护数据库。依据调研结果进行村落价值评估与分级,精准识别重点发展区域,为后续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完善基础功能,让传统村落“新”起来。改造保护并重。在传统建筑的保护修复过程中注重挖掘传统村落自身的文化底蕴,遵循“保护优先、修旧如旧”原则,对9个村落的历史风貌要素(传统围墙、石阶古道、原生树木、自然山体、活态水系)进行保护性修复。振兴传统工艺。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农牧民技能培训中心,通过人才引进、挖掘和培养,重点打造以马尾钉线绣、唐卡、黑陶、雕刻、石刻等为主的传统技艺文化。同时,县政府通过减免租金、发放工资等扶持政策,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技艺传承与创新工作,助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强化宣传造势,让传统村落“火”起来。保护宣传结合。建立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利用3D数字化扫描技术,对9个传统村落核心区进行精细化建模。目前班前村现已完成数字化建馆工作,并上线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同时,推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宣传专栏,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注入新动能。普查认定共进。为统筹推进文化资源系统性保护,我县将以县级历史建筑认定为抓手,通过全面摸排申报、科学制定认定标准,联合各乡镇和文旅部门精准梳理县域历史建筑资源,同步完善“一栋一档”数字化管理,强化保护修缮技术指导,并通过宣传引导增强居民参与意识,切实筑牢传统村落文化传承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