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期间,全省文旅系统紧紧围绕“欢欢喜喜过大年”主题,精心策划并组织实施“文化迎春 艺术为民”“春到万家”系列活动,营造平安喜庆、欢乐祥和的年节氛围。春节、元宵节期间,全省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亮点频现,共开展各类线上线下群众文化活动(不含村、社区社火)2307场次,服务群众1326.97万人次。
群众文化活动热度攀升
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在假日期间落实免费开放制度,保障开放时间。省图文两馆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5场次,服务群众379.89万人次。省图书馆举办“巳巳如意 阅伴青图”系列活动,开展馆长赠书、趣味猜谜、古诗词飞花令挑战、手作工坊体验等活动;省文化馆举办“春满昆仑 福至万家”青海省第四届群星送福进万家活动,开展2025年“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美术作品线上展览和“蛇舞新春 艺韵风华”生肖元素美术作品展,为市民、游客送上节日文化大餐。各级公共图书馆举办古籍修复讲座、古籍展览、特色剧本杀体验、亲子阅读大赛、图书分享会、抽奖赠书、有奖互动、雕版印刷拓印体验、公益讲座、手工DIY、短视频征集、电影展播、写春联送春联、猜灯谜等线上线下活动299场次,服务群众6.2万人次。各级文化馆组织开展“赏年画过大年”、新春音乐会、元宵节晚会、戏曲进乡村、优秀群众文艺节目展演等活动1300余场次,服务群众720余万人次。
新春社火人气爆棚
西宁、海东、海西、海南、海北、黄南等地组织举办新春社火展演6100余场次,惠及群众达千万人次。参演队伍450余支,演职人员达10万余人。西宁市通过市州联动、地域互动等方式邀请多项省内外国家级非遗项目集中亮相。岭南地区英歌舞与河湟社火同台竞技,让市民游客在感受南北地域文化差异的同时领略中华战舞的魅力。20台“空中戏剧”千户营高台“高、悬、妙、奇”,在脸谱绘画、装饰设计等方面尽显独到。鲁沙尔高跷、大通蛙图腾祭祀舞“四片瓦”、滚灯、顶灯、太平鼓、霸王鞭等20余项非遗项目在社火巡游活动中陆续登场,向市民奉献了一场民俗文化的饕餮盛宴。海东市组织100条舞龙、1000只舞狮、100人威风锣鼓队、100人鼓镲队、市文化馆“千人”社火队和灯官赐福、种皇田、太傅、藏族螭鼓舞、秧歌、土族安召舞等节目,以及藏族服饰、回族服饰、土族服饰、撒拉族服饰方队进行集中展演,尽显新春社火的无穷魅力。
春节“村晚”热闹非凡
2025年我省共有15地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春节期间,全省共开展“村晚”活动68场次,服务群众近10万人次。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三合村、西宁市大通县长宁镇戴家庄村、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田家寨村举办2025年春节“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活动坚持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各村拿出看家本领,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歌曲、舞蹈、小品、社火等表演,现场还安排了特色年货集市、美食品鉴、篝火晚会、非遗项目展演等。活动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青海公共文化云、青海文旅公众号等平台现场直播,让全国观众了解和感受当地特色文化、农民的新风貌、乡村振兴的新气象,真真正正体现了“忙里忙外忙好戏,迎来送往待宾朋”,将新农村的年节氛围直接“拉满”。
媒体宣传更加“出圈”
春节假期,央视新闻、新华网、今日头条等多家媒体平台密集报道假日期间我省文化活动盛况。西宁市人民公园、海东市平安驿两地新春庙会登上央视《新闻联播》;CCTV—13《朝闻天下》推出春节期间来青海游玩的“年味套餐”,向全国观众推介非遗花灯展、社火高跷、新春庙会、特色美食、冰雪运动等,青海湖和茶卡盐湖、新华联童梦乐园、唐道·637等精彩亮相。抖音、快手平台对新春社火直播不停,“耿金花”火爆出圈,各新闻媒体和自媒体宣传推广真正将青海“年味”推向高潮。
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引导全省群文行业继续努力、不断创新,深挖中华传统文化、青海特色文化内涵,加强春节是中华民族共同节日的宣传教育,指导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以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文化搭台、群众唱戏的方式,推出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展示青海的人文风物,让群文活动成为真正的“百姓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