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充分发挥青海省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职能,积极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人民调解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推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扎实开展。自2024年11月成立以来,已通过和法院建立协同保护机制,接收平台推送的诉前调解案件共3批13件,调解终结3件。
快速响应,解决急难问题。西宁市城北区几家小型停车场销售车用防冻液、柴油滤芯等商品,侵犯某汽车公司驰名商标专用权,双方产生侵权纠纷,随即该汽车公司对7家商铺发起诉讼。青海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调解员了解案情后采用类案分析法,迅速介入调解。通过在法律裁判文书网检索已有在先裁判的同类型案件与本案进行对比,发现此案件为一家被侵权方起诉多家相同类型的侵权方,归纳此案件为“1+N”诉讼,随即采用“批量维权”的方式展开调解。同时就个案进行突破,通过示范效应,促使当事人形成合理的诉讼预期,以期达到对方满意的调解效果。本案中,由于侵权方对侵权行为认识不足,对侵权赔偿争议较大,为推进案件有效办理,调解员通过两次实地走访的方式,对分布在不同停车场的7家侵权方耐心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引导他们积极配合调解,并致力于发现多名侵权方之间的关系,进而找到调解工作的切入口。经释法说理,成功激发“羊群效应”,侵权方意识到自身侵权并积极配合进行调解。这一调解不仅化解了双方的矛盾,更维护了市场的和谐稳定,为今后组织开展此类调解工作积累了经验。
温情调解,消除矛盾隐患。西宁市城中区某艺术教育机构与特许人之间由于场地权属不明发生商标侵权纠纷。为减少当事人诉累,调解员通过电话、微信与双方当事人多次进行线上沟通,征求双方当事人对案件调解的意愿,通过起诉状、公证书等一系列材料了解案情后迅速展开诉前调解。本着不破坏双方长期合作关系的原则,认真分析双方矛盾的症结所在,努力寻找案件突破口,并从兼顾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角度,多方面开展调解工作,积极引导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最大程度维护双方合法权益。
目前,从已承接的13起知识产权纠纷案件调解情况看,大多数件侵权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甄别假冒伪劣产品的能力不足、进货渠道和手续不规范,从而增加了侵权风险,需从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及法律普及等方面着力,致力于保护品牌所有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同时更要深入到毛细血管般的小零售终端,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下一步,青海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将继续坚持服务大局、协同共治的工作思想,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加强与各方的协作配合,进一步提升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加大对群众的法律宣传普及力度,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知识产权侵权矛盾纠纷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