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高级职称评价标准(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科学、客观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培养造就一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领域高素质、创新型、专业化人才队伍,更好服务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和我省职称评审有关规定,结合全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岗位特点和成长规律,制定本评价标准。
第二条 本评价标准适用于全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高级职称的认定、评审。所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是指在全省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指全省各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其他行业主管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培训开发、就业创业、职业介绍、技能鉴定、人事考试、社会保障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以及相关行业社团组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指在我省登记注册,经依法许可开展职业中介、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测评、人力资源培训、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技能鉴定、社会保障服务、猎头服务等人力资源服务的企业。其他企事业单位是指在各类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资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部门。
第三条 评价标准坚持把品德放在评价首位,主要由申报条件和评审条件组成。申报条件包括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学历资历、诚信要求等内容;评审条件包括专业理论水平、工作能力要求。申报人员须同时具备申报条件和评审条件。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四条 基本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
3.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按照要求完成继续教育。
第五条 学历资历
(一)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1.认定。具备博士学位,在青从事与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相关工作满1年,且通过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经单位考核推荐,按程序申请认定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2.晋升。具备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生,或大学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取得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后,从事与人力资源管理师职责相关工作满5年,且通过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或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取得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后,从事与人力资源管理师职责相关工作满10年,且通过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经单位考核推荐,可申报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正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职称后,从事与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职责相关工作满5年;或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取得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职称后,从事与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职责相关工作满7年,经单位考核推荐,可申报正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技工院校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分别按照大专、本科学历参加评审。
第六条 诚信要求
严格执行职称申报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申报人和用人单位应同时提交诚信承诺书,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等进行承诺。对事业单位人员挂靠企业、弄虚作假、学术不端(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数据文献,或捏造事实)、无实质贡献的虚假挂名等行为,一经查实,实行“零容忍”,取消当年评审资格或撤销职称,在全省范围通报并记入国家和我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记录期限为3年。
第七条 任现职期间,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或延迟申报:
1.受到记过以上处分的,处分期内不得申请。
2.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不合格或不确定等次者,本年度不计算任职年限。
3.任现职期间,有违法、违纪及违反财经纪律行为,或因直接过失给本单位造成不利后果或不良影响,或本人所在单位存在严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行为且与本人工作或职权范围有直接关系,在影响(处罚)期内的不得申报。
4.与职称申报相关规定不符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评审条件
第八条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一)专业理论水平
1.系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服务领域法律、法规、政策和理论知识、技术方法,熟悉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理论,能够准确把握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形势和宏观政策,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
2.具备较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验和较高的信息收集、分析判断和政策运用能力,能够独立负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计划实施人力资源服务项目,指导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合规高效开展工作。
(二)工作能力要求
任现职以来,在工作经历中须满足下列条件中的3项(业绩成果条件、实践能力条件各不少于1条,下同)。其中,连续(15年以上)在国家及我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基层一线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术人员须满足下列条件中2项:
——业绩成果条件(6项)
1.作为主要人员(排名前三),参与编写(本人完成5万字以上)1部公开出版发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领域相关著作(附著作相关章节)。
2.独著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术论文1篇;或在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2篇(附论文期刊)。
3.独著或作为第一作者,撰写人力资源管理服务领域1项调研报告、对策研究报告、政策建议等成果,被省级主管部门采纳,或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或撰写人力资源管理服务领域2项调研报告、对策研究报告、政策建议等成果,被市(州)级行业主管部门采纳,或得到市(州)党委政府领导书面肯定性批示(附调研成果等佐证材料)。
4.作为主要负责人,不断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主持研发的创新项目(产品)在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人力资源服务领域专业赛事活动中获得二等奖(银牌)以上(附表彰通报及项目负责人佐证材料)。
5.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单位的人员,任现职以来累计三年考核确定为优秀等次;或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任现职以来被市(州)级以上表彰为乡村振兴先进个人(附考核、表彰通报)。
6.作为主要负责人或骨干,单位被表彰为青海省人才工作“伯乐奖”或青海省改革创新奖(创新项目、先进集体),或个人被表彰为青海省改革创新奖先进个人(附表彰通报及参与业绩佐证材料)。
——实践能力条件(6项)
1.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制定2项改进市(州)级以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领域法规政策、发展规划、标准规范和管理办法,经主管部门批准实施,积极促进本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附批准实施及工作专班文件)。
2.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筹划并组织实施10场本地区招聘对接、岗位开发、就业指导、就业援助、考务组织、劳动仲裁等人力资源服务活动,取得明显社会效益(附相关活动方案、工作手册及通知公告)。
3.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完成1项省(部)级,或2项市(州)级人力资源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等项目,完成立项、筹建、投产等工作,并通过主管部门验收(附项目立项、评审、鉴定、验收文件)。
4.作为负责人,主持策划和组织实施5场以上人力资源服务发展推进会、项目对接会、路演竞赛等重要活动,取得明显社会效益(附活动方案及成效材料)。
5.主持或作为骨干,企业近3年裁员人数低于上年度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目标;或近3年企业年均利润增长5%以上,或为企业的扭亏增盈做出积极贡献,减亏5%以上(附社保缴费记录或年度财务报告)。
6.作为主要负责人,企业首次入围青海企业50强榜单(或青海民营企业50强榜单),或在榜单内连续3年排名提升;或获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附发布榜单或相关资质材料)。
第九条 正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一)专业理论水平
1.系统掌握和正确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服务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专业理论、技术、方法,准确把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规律和发展状况,能够全面把握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形势和宏观政策,理论功底、专业水平深厚。
2.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较强的综合分析研判能力和解决重大疑难问题的能力,能够高标准规划设计、组织实施、评估监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人力资源服务项目,发挥较强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指导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合规高效开展工作。
(二)工作能力要求
任现职以来,在工作经历中须满足下列条件中的3项。其中,连续(20年以上)在国家及我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基层一线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术人员须满足下列条件中2项:
——业绩成果条件(6项)
1.作为主要人员(排名前三),参与编写(本人完成20万字以上)1部公开出版发行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相关著作(附著作或相关章节)。
2.独著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术论文2篇;或在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4篇(附论文期刊)。
3.独著或作为第一作者,撰写人力资源管理服务领域2项调研报告、对策研究报告、政策建议等成果,被省级主管部门采纳,或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或撰写人力资源管理服务领域3项调研报告、对策研究报告、政策建议等成果,被市(州)级行业主管部门采纳,或得到市(州)党委政府领导书面肯定性批示(附调研成果等佐证材料)。
4.作为主要负责人,不断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主持研发的创新项目(产品)在全国性人力资源服务领域专业赛事活动中获得三等奖(铜牌)以上,或在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人力资源服务领域专业赛事活动中获得一等奖(金牌)(附表彰通报及项目负责人佐证材料)。
5.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单位的人员,任现职以来累计三年考核确定为优秀等次;或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任现职以来被省(部)级以上表彰为乡村振兴先进个人(附考核、表彰通报)。
6.作为主要负责人或骨干,单位被表彰为青海省人才工作“伯乐奖”或青海省改革创新奖(创新项目、先进集体),或个人被表彰为青海省改革创新奖先进个人(附表彰通报及参与业绩佐证材料)。
——实践能力条件(6项)
1.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制定4项改进市(州)级以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领域法规政策、发展规划、标准规范和管理办法,经主管部门批准实施,积极促进本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附批准实施及工作专班文件)。
2.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筹划并组织实施15场本地区招聘对接、岗位开发、就业指导、就业援助、考务组织、劳动仲裁等人力资源服务活动,取得明显社会效益(附相关活动方案、工作手册及通知公告)。
3.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完成2项省(部)级,或4项市(州)级人力资源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等项目,完成立项、筹建、投产等工作,并通过主管部门验收(附项目立项、评审、鉴定、验收文件)。
4.作为负责人,主持策划和组织实施8场以上人力资源服务发展推进会、项目对接会、路演竞赛等重要活动,取得明显社会效益(附活动方案及成效材料)。
5.主持或作为骨干,企业近3年裁员人数低于上年度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目标;或近3年企业年均利润增长6.5%以上,或为企业的扭亏增盈做出积极贡献,减亏6.5%以上(附社保缴费记录或年度财务报告)。
6.作为主要负责人,企业首次入围全国企业500强榜单(或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或在榜单内连续3年排名提升;或获评高新技术企业相应资质(附发布榜单或相关资质材料)。
第四章 破格条件
第十条 满足以下条件可破格申报
1.具有青海省优秀专家、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计划”拔尖人才称号的专业技术人才,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申报正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可提前2年申报。
2.作为参赛项目主要负责人,在全国性人力资源服务领域专业赛事活动中获得一等奖(金牌),可提前2年申报。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一条 申报材料须为取得现资格以来所获得或完成的,并附原件及原始佐证材料。
第十二条 本评价标准中青海省优秀专家、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计划”拔尖人才,按照颁发证书确定。各类项目、重要活动的实施方案、审查验收、批复均以文件为据。
第十三条 本评价标准中所称“以上”“以下”均含本级。“主要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分管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的单位负责人。“主持”是指承担该项工作的第一负责人。“骨干”是指具体负责调研、立项、实施、评估等流程或环节工作,或具体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等某一方面的负责人。“明显社会效益”是指通过参与行业内项目建设、创新产品开发、活动组织等,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第十四条 著作是指取得ISBN统一书号,公开出版发行的本专业学术专著。
第十五条 核心期刊包括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认定的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和省内认定的核心期刊。在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本专业研究性学术文章要求3000字以上,论文署名以独著、第一作者为准,发表时间以版权页所载日期为准。
第十六条 下列条件不作为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依据:
1.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无关的著作、论文等成果。
2.在各类报纸、电子期刊、增刊、专刊、特刊、内刊、专辑、论文集、学术会上发表的论文。
3.介绍性文章、简介、问答、报道、通讯、新闻通稿等。
4.未明确个人位次、作用的业绩成果。
5.科普类、手册类、论文汇编类著作。
6.专著、编著和蓝(白)皮书里的编委、编辑人员。
第十七条 本评价标准自2025年1月31日起实施,至2027年1月31日废止。未尽事宜,按国家和我省有关政策执行。
第十八条 本评价标准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解释。
《青海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高级职称评价标准(试行)》政策解读
《青海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高级职称评价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评价标准》)已向社会公开发布实施,为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理解和执行,推进《评价标准》实施,现作如下政策解读:
一、起草背景
2023年9月,人社部印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职称评价办法(试行)》,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标准,持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我省人力资源管理服务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业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和我省职称评审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在充分征求相关单位意见建议基础上,制定本《评价标准》。
二、主要特点
(一)坚持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品德放在人才评价首位,重点考察政治立场、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履行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二是坚持实践导向、科学评价。坚持“干什么、评什么”,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职业属性,突出实践能力、业绩导向,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倾向,提升评价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三是坚持以用为本、服务发展。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岗位要求为基础,促进人才评价与使用相结合,引导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提高综合能力素质。
(二)科学设置标准。《评价标准》主要由申报条件和评审条件组成。申报人员须同时具备申报条件和评审条件。在设置条件时,注重引导广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投身国家和我省发展战略、全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将符合和反映全省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作实际的条件作为评价重点。同时,对长期在国家及我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倾斜,适当放宽评价条件。
(三)紧跟发展需要。《评价标准》坚持把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参与制定本领域法规政策(含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标准规范)、筹划组织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活动(招聘服务、行业推进、项目对接等)、参与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等纳入评价机制,统筹考量专业人员岗位履职情况,将年度考核、乡村振兴先进个人和提升企业经济社会效益作为评价条件,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综合能力提升,不断推动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三、主要内容
《评价标准》共五章十八条。
第一章总则。明确了《评价标准》的目标要求、适用范围、办事机构和评价条件组成。
第二章申报条件。《评价标准》坚持把品德放在评价首位,明确了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学历资历、诚信要求等方面的申报条件和不得申请或延迟申报情形。
第三章评审条件。区分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正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分别从专业理论水平、工作能力要求(含业绩成果条件、实践经历条件)两个方面,明确了人力资源管理师专业人员高级职称评审需满足的条件。
第四章破格条件。明确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3种情形,可予以直接认定或破格申报。
第五章附则。进行名词解释,提出了申报材料的标准要求及不作为申报依据的相关情况,明确了《评价标准》实施时间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