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8 09:35:08 来源: 格尔木融媒
青海
举报
今年以来,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积极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的工作要求,紧扣组织、人才、产业、文化、生态等“五大振兴”,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绘就乡村振兴“和美画卷”。 以组织振兴为纲,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始终坚持把组织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依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等,将“学思想”作为第一任务贯穿始终,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跟进学习中央、省州市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推动基层党建走深走实。通过述职评议、“十星”考评等方式,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难题,凝聚支部合力。镇村两级党组织书记讲党课21场。全镇党员在防灾减灾中积极发挥作用,同步建立镇、村、户“三级联动”机制,组建党员突击队1支、志愿服务队13支,在防汛减灾、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道路安全、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中主动亮身份、当先锋。 以人才振兴为本,汇聚乡村振兴“源头活水”。紧紧抓住乡村振兴中人这个关键因素,强化乡村振兴的人力支撑。高度重视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综合考虑各村“两委”班子运行情况、年龄、学历等因素,注重从党员骨干、大中专毕业生、致富带头人等优秀群体中选拔村级后备干部,确定7个村、47名后备干部人选,推荐7名大学生到村任职,为2026年村“两委”换届打下基础。建立健全由镇包村干部、村党组织书记联系指导村级后备干部的“导师帮带制”,采取“一对一”“多对一”形式联系培养,通过“教方法、传经验、指路子”等方式,帮助后备干部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扎实做好党员发展管理工作,年内转正党员6名,发展预备党员7名,培养积极分子8名,激活源头活水。 以产业振兴为要,激活乡村振兴“动力引擎”。探索创新发展模式,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争取资金对长江源村牛羊肉加工车间进行提升改造,通过精细分割和精深加工,有效提高“唐古拉牦牛、藏羊”肉制品附加值。实施强村带弱村结对帮扶,长江源村与6村结对,依托“六子湖”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打造集装箱街区、野奢帐篷营地、“蕃巴仓”藏文化演绎中心、森珠黑帐篷,构建“乡村旅游+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截至目前,全镇7个村集体经济收益达242万元。 以文化振兴为轴,塑造乡村振兴“精神内核”。坚持在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等维度上深耕细作,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立足“长江源村史馆”“蕃巴仓”藏文化传承基地等,充分发挥长江源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带头引领作用,推进党建、教育、研学、文化相结合,利用“长江之源幸福唐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讲好唐古拉山镇故事。自2023年3月视频号创建以来,已累计突破50万播放量。举办藏历木龙新年、“夏季村晚”示范展示、篝火晚会、电音派对等活动,拓展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长江源头生态第一镇”。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文化站、牧家书屋等阵地作用,党员、巾帼、青年志愿服务队凝心聚力,举办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广运用“积分制”,持续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和“五星级文明户”“唐古拉好人”等评优树模,扎实推进婚丧领域移风易俗改革,推进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优秀家风建设。 以生态振兴为引,擦亮乡村振兴“生态底色”。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起长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坚持草原生态奖补、河湖长制、林草长制、路长制、长江禁捕五位一体综合施策,明确工作责任和管护区域。按照全民参与、全员动手、全域覆盖工作要求,坚持边整治、边宣传的工作原则,对109国道沿线、长江沿岸、沱沱河镇区以及牧区草原存量垃圾、公厕卫生、污水排放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动员驻镇各单位、军警部队、个体工商户等发挥共驻共建作用,结合每周六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每周三党员奉献日活动、“清洁青藏线 保护母亲河”“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累计70余次。沱沱河地区“共收共管”垃圾收运模式示范成功,4家商家被授予“长江源绿色商家”。
本文来源:格尔木融媒
责任编辑:
宋安_QH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