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董海强)为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和平安海东建设,海东市检察机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司法为民的初心、高质量服务的耐心、高质效办案的责任心,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和水平,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有效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打造“一站式”接访窗口 便捷高效为民服务
海东市两级检察院充分依托12309检察服务中心,发挥控告申诉、国家赔偿、司法救助、法律援助“一站式”功能,让群众信访“只跑一次”。落实检察长定期接访、其他班子成员轮流接访制度,确保每天都有领导接访,提升接访工作质效。实行检察官坐班服务制度,每日安排检察官直接参与接待,全方位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咨询、司法救助、律师接待、释法说理等检察服务。通过提供“一站式”接访服务,精简了群众办事环节、缩短了检察官办案时间,有效将矛盾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2023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受理各类信访案件1264件,均在初信初访中化解矛盾,无越级访、赴省访、进京访发生,受理的所有信访案件7日内程序性回复和3个月内办理情况答复均为100%。在2023年最高检组织开展的控告申诉部门接待窗口“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海东市人民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接访团队被评为“全国优秀团队”,互助县人民检察院一名干警被评为“优秀个人”。
以心换“信”包案下访 聚力解决民生民忧
海东检察机关始终坚持“如我在诉”的工作理念,主动作为,着力做好“办小事”“解小忧”等服务群众新举措,在点滴小事中,做好为民服务“大文章”。包案领导通过带案下访,“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不但赢得了群众信任,还把群众矛盾化解在家门口。2023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领导包案办理信访案件共计83件,其中市院领导包案办理信访案件36件。市院检察长在包案办理马某信访案时,通过带案下访、上门听证,认真听取其诉求,就肇事司机赔偿款赔付和法院强制执行事宜进行多方联系、当面沟通,马某予以认可,成功打开其“心结”和“法结”。同时,包案领导走访协调办案单位及省检察院、市委政法委,积极为马某争取国家司法救助金三万元,合力解决马某家庭面临的实际困难,切实让处于困境中的弱势群体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联动搭建“沟通桥梁” 以公开听证赢公信
海东检察机关坚持“能听证、尽听证”的原则,全面推开检察听证工作,对信访人年老体弱或身患残疾、行动不便,或因婚姻家庭、亲友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引发的重复信访,检察长带头开展上门听证,就地开展释法说理和矛盾化解工作,真正让群众少跑腿、让公正看得见。2024年8月,市院一名副检察长包案办理雷某控告案,邀请人民监督员与听证员一同到雷某所在地检察院开展公开听证。听证会上,检察官详述了案件审查核查情况,逐一解答其提出的疑问;受邀的人民监督员及听证员站在“第三方”角度,发表了客观、中立的听证意见;包案领导耐心细致地针对雷某控告事由进行了分析,对核查的事实及证据进行解释,说明其控告理由不成立的事实依据和法律规定,雷某在认真听取包案领导、检察官及听证员的释法说理后,消除了疑虑和心结,当场接受答复,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事心双解。2023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办理信访案件公开听证541件,听证后息诉罢访501件,矛盾化解率达到92%以上,真正让听证成为促进检察信访案件实质性化解的重要抓手和“助推器”。
坚持“应救尽救”理念 不断传递检察温度
海东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和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功能,进一步拓宽司法救助形式,延伸司法救助工作触角,建立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工作衔接机制,依托司法救助线索筛查模型拓宽救助对象,形成以资金救助、心理辅助等多元化救助模式,通过跨区域、跨部门、上下级联动救助方式,切实缓解当事人生活困难,有效化解涉法涉诉矛盾纠纷,以实际行动传递人文关怀和司法温情,让司法救助真正掷地有声。市检察院组织牵头与市乡村振兴局会签《关于在全市开展“司法救助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实施方案》,与市妇联通过召开联席会、座谈会等形式积极推进救助困难儿童、妇女群体专项救助活动的开展;平安区院与区红十字会会签《关于开展社会救助帮扶工作的实施办法》,有效提升司法救助线索移送质效。自2023年以来,共对91件114名刑事案件被害人及信访人开展司法救助,发放司法救助金237万元,切实为困难群体解忧纾困,真正把“以人为本、司法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
下一步,海东市检察机关将深化拓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度融合检察职能与群众需求,积极搭建检民沟通桥梁,持续强化诉源治理,主动排查化解矛盾,不断提升检察服务质效,以高质效检察工作践行司法为民新篇章,以法治之力为平安青海建设筑牢坚实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