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青海(龙腾飞)8月23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川土族先哲朱海山纪念馆开馆仪式在民和县三川文化科技中心举行,标志着该馆已完成筹建布展,正式对外开放。省政协原副主席、青海土族研究会会长鲍义志主持开馆仪式。
出生于十九世纪末期的朱海山是民和县官亭镇人,土族。20世纪30年代,面对家乡“凡识字者,百无一二”的社会背景,朱海山摒弃狭隘的地域观念和民族观念,以发展边疆地区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为己任,积极投身于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的光辉事业中,先后保送推荐了大批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各民族学生到内地大中专学校就学,在家乡创办了官亭完全小学和六所初级小学及官亭女子小学,以捐募形式创建了藏书10万余册的官亭图书馆,同时率先在家乡三川地区发动群众运动,宣传妇女解放,在禁赌禁毒、禁止妇女缠足等移风易俗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朱海山不仅是青海近代土族教育的启蒙者,也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倡导移风易俗、造福家乡的土族现代文明推动者。
为传承朱海山先生爱国爱民、重教兴文、移风易俗的高尚情操和道德风范,进一步弘扬三川地区各族人民重教育、兴文化的优良传统,青海土族研究会提出创办朱海山纪念馆的倡议,并在三川地区各族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完成筹建布展开馆。新创办的朱海山纪念馆分事迹瞻仰室、遗物展览室、《四库全书》阅览室,详细介绍了朱海山生平事记、遗著以及三川地区现代教育发展情况。
进入21世纪,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倾力支持下,民和三川地区文化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空前巨变,三川地区各族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同步实现拔穷根、摘穷帽、奔富路,幸福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攀高。
参加开馆仪式的三川地区各族儿女代表们表示,将以朱海山纪念馆创办开馆为契机,饮水思源、发愤图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接续发扬好三川地区重教兴文的优良传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党和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续在重教兴文、振兴家乡和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同心同向同行,聚心聚智聚力,不断建设更加欣欣向荣的和美新三川,为建设“七个新民和”做出三川儿女的更大贡献。
青海土族研究会会长、副会长,三川地区各族各界代表,走出三川地区的各界代表及退休老干部代表等参加开馆仪式并参观纪念馆。
相关新闻:朱海山是一棵参天大树,他的福泽始终荫庇着三川这一方土地
朱海山是一棵参天大树,他的福泽始终荫庇着三川这一方土地,人们始终铭记着他的功德。就全省而言,三川地区人们受教育的程度相对比较高,出去工作的人比较多,这自然和朱海山奠定的教育基础是密不可分的。从三川地区走出去的学子,有留美归来的博士、有大学教授、专家学者,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奉献着聪明才智。如今的三川地区,虽然经济还不太发达,但崭新的教学楼、新校舍在一处处村庄拔地而起。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展教育成为了人们的共同行动,在书写着新的辉煌。饮水思源,人们不会忘记朱海山的历史贡献。他在人们心目中是一座丰碑,永远被人们所铭记和怀念。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不断进取和努力。
---鲍义志作者系青海省政协副主席、作家
在俗称五大堡三川的民和县官亭地区,提起朱海山这个名字,也许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但你要是问起朱喇嘛,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人们提起他时,充满了怀念和崇敬。在三川土族人民的心目中,他就是一位超凡脱俗的圣人。朱喇嘛就是出生于官亭镇梧释沟结龙庄的朱海山。海山应该是他的字,他的本名叫朱福南。
朱海山是土族人,出生于1894年,13岁出家当喇嘛。在那些年代,出家当喇嘛,是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土族家庭男孩们的重要出路。因为贫困到寺院里讨一口饭吃;因为要逃避被官府抓了壮丁充当炮灰。家中有两个以上男孩,留下一个顶门立户,剩下的大多送去寺院了。
由于天资聪慧,当了僧人的朱海山很快就显露出他的过人之处。他刻苦修行,熟读佛家经典,辩经游学,往往才惊四座,得到众多高僧大德的赏识,脱颖而出。不到30岁,朱海山很快便被九世班禅洛桑土登·曲吉尼玛看中,来到了这位藏传佛教领袖的身边。这自然是朱海山梦寐以求的。
九世班禅看中朱海山,是看中了他的精明和才干,又看中朱海山通晓藏、蒙、土、汉多种语言,能帮助他沟通许多渠道和关节。九世班禅热爱祖国,主张民族团结,坚持反对分裂。而从这时起,以后的十多年间,朱海山便真正成了九世班禅的左膀右臂,无论是同北京的北洋政府沟通,还是之后同南京的国民政府协调,朱海山处处都展示了他的才华。而他也由一位随侍九世班禅身边的僧人,成为当时政坛上的一颗新星。且看他当时的一些头衔吧:班禅南京办事处处长,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常委、藏事处处长,国民党十大代表,国民政府咨议等等。他和国民政府的众多要员过从甚密,成为挚友,戴传贤、于右任、朱家桦等大员是他寓所的座上宾。可以说是风光无限了。笔者曾看到一张照片,照片上的朱海山被青海旅甘的众多学生簇拥着,他西装革履,这身装束在30年代恐怕是十分时尚的。
在信息闭塞的那些年代,三川的老百姓无从知道朱海山在南京时的荣耀,何况官场的浮沉也和他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终日劳作在贫瘠土地上的土族农民们年复一年期盼的是一个好的年成,是能得到填饱肚子的收获。他们不知道外面世界的变化,也不会去思索流血流汗为什么会这么贫穷和困苦。没有文化,没有学校,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实际上一直处于愚昧混沌之中。家乡的贫穷和落后,深深地触动着经过现代文明熏陶的朱海山。他决心从发展文化教育入手来改变这一切。
是朱海山开创了三川地区的教育事业。从1933年起,他在家乡大兴教育,将自己多年的积蓄倾囊捐出,一气在三川地区办了六所初级小学和一所女子小学。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把国民政府国立中央政治学校的分校竟然办到了边远的官亭镇。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朱海山的能量。我的父辈们曾在这所学校就读过,当时还配发校服,有教导队,令人们耳目一新。为了进一步开启民智,朱海山又在官亭镇上创办了图书馆。这座被三川老百姓称为“海山图书馆”的三川历史上第一座图书馆,藏有《万有文库》《四库全书》等典籍,还有最新的科学和文化方面的期刊。朱海山大兴教育,大力开启民智的义举,得到了三川群众的积极响应,人们为建学校投工投劳,捐出木料和不多的钱物。学校先后建成,一批批学生进入了学堂,接受现代文明的滋养。三川地区的教育史可以说是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朱海山在三川地区大办教育的同时,他每次回到青海都要带一批学生去南京、去外地上学。先后由他带往外地的学生有近百人之多。这些学生中有土族、有蒙古族、有藏族、汉族,还有回族,可以说是青海学子中的精英。朱海山千方百计为这些学生联系学校,解决衣食困难。可以说,朱海山不仅为三川地区的教育有着卓越的贡献,也对青海各民族人才的培养作出过努力。(来源:青海土族)